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着父亲的照片寻根(三)情、缘、物、食

(2008-05-20 14:13:52)
标签:

随笔

分类: 桐城方家

三、情、缘、物、食  

   亲情、缘分、礼物、吃食。好似沾边又不沾边。这是我在安庆感受最深的几点。  

  12点必须去吃饭了!自从到安庆,我在宾馆里、出租车上或组里,只要有机会就打听有什么好吃、好玩的地方。七十多岁的阮老陪我跑了一上午,他下午还要参加为灾民捐款的事。我一定要请他好好吃一顿。我曾去过几家饭店吃饭,自认最有品味的是,一家叫做安庆人家食府的地方。华中西路440号。离我住的东园宾馆不远。它有一座象我家桐城老宅一样的白石条框的窄门。进门一直上楼,楼梯旁的墙上和楼上的过道上,挂满了安庆的老照片。整个装饰古香古色。除了小桥流水,还有安徽特有的石井。当然这都是假的。一笑。

带着父亲的照片寻根(三)情、缘、物、食带着父亲的照片寻根(三)情、缘、物、食 

   阮老看我带他到这儿来,微微一笑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这、这些是我拍的。”啊?不好意思,还真把才回来几天的自己,当成安庆通了呢。我们在等上菜的时候,随着阮老的指引找到了小南门和胭脂巷的老照片。我又是一翻激动。胭脂巷竟然于七十年代还在!我在老照片前久久不愿离去。阮老拍拍我,把他手中自己拍的胭脂巷照片送给了我。第二天当我们游老清节堂时又送我一本精美的《皖省首府老安庆》此书图文并茂让我爱不释手。  

   安庆人家食府的经营方式很有意思,不许点菜,代客配菜。四菜一汤、一样点心、一盘水果、一份主食。配好后客人不满意可换菜。总之,最低消费八十元。五位客人吃饱没问题。多加一人多几元钱,多个菜。如你一人,就别来了。牛!记得我请阮老吃的是:葱花炒饭、炸春卷、长江特有的华鱼鱼锅仔(华字加鱼字边,电脑中没这字)、、小虾炒酱、素炒蓠蒿芽、家常豆腐、红烧肉元宝蛋。  

    果盘嘛,一般。别的都是只有安庆才吃的到的东西。我每吃一口都想起爸爸和杨嫂子,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家乡的味道。这种味道是那么熟悉而遥远。我体慰着合泪咽下。   

    记得小时候,永远饿。每每放学回到家,胡乱冲冲手,抓起一个凉馒头,搬出一大盆看家菜:雪莱、肉丝炒冬笋或安庆特有的炒酱:用肉钉或小虾、豆腐干、柿子椒、胡萝卜什么的,配蚕豆酱一炒,起锅前放些明油。香!我用馒头一夹,在杨嫂大声喝骂声中边吃边逃一路不时掉下渣来。现在想起还能感到吃下肚的幸福感。 

   我们在交谈、回忆中享用着午餐。阮老告诉我,有不少人提起胭脂巷以为是卖胭脂的或是烟花柳巷的所在地。我大吃一惊!好在现在安庆台要在春节期间的《天天播报》栏目中播出我寻根的记实片,正好为胭脂巷正名。时间不等人,餐后分手各干各的事,说好,阮老晚上再与我们汇合。距拍摄还有些时间,先陪小汪办点事儿,小汪再带我直接去拍摄现场。  

   来到戏校南路,小汪指指右前方一小店说:“方老师,那有个文化用品店,您进去等我。我走进这间叫集贤堂的小店。店中好像无人。我把书包里的各种东西全倒在中间的柜台上,找钥匙…突然从里屋没有声响的出来了两个高高大大的人!天,不好意思,我一边忙往书包里胡乱装着东西,嘴里解释着,:“我的钥匙找不着了。”出来的人没有说话,看看我,又悄然不见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们是走出小店,还是又回里屋去了。总之,淡出淡入没有声响。 

   小汪还没来,我就在店里走了一圈,看看一些准备卖的字、画及柜里的徽墨、纸、笔,心想:这到不象北京有些店,看人象钉贼似的钉着你,书画店嘛,就是要逛的。余光中总感到一双警惕的眼睛,虽心中无鬼也不舒服。这儿的主人很得体,给了我一个观看的时间,然后又双双出现在我的面前。看我没有走的意思,一声:“你好,…”攀谈起来。  

   我解释性的告诉他们在等人,说明性的告诉他们我这个明显的外乡人是来拍戏的。急不可待的倒出我也算安庆人。听说我是安庆人,店主夏先生拿过纸笔请我留下能通邮的地址,打算今后把一个叫《皖风.书艺报》的刊物寄给我。也许夏先生不知道,文艺界的人从来不问地址,就是同行也不太问家中电话,只有手机告诉圈内有关人士。今天,也许是因为我一直在寻根的情绪里,听到今后能知道家乡的事情,虽心有犹豫还是写下了地址。夏先生看了看我的名字,请我跟他走到通往里屋的门口,向门楣上一指,一张扇面放在镜框里。方某某(我这坏脑子忘了)的字面。夏先生告诉我这是我族人所作。我抬头细看,脱口而出:“卖给我吧?”“对不起,这是我收上来的。”夏先生有礼貌的回答。这时我才注意到上有一小标签‘非卖品’。得,又是粗心大意,怪不好意思的。正在这时,店里又进一人,看过去,一老者。在朴素的衣着中透着儒气。夏先生走上前打招呼并主动介绍我。老者一听介绍又讲起安庆大学马教授之妻,我那位这次未能谋面的胞姐。这时小汪也进来了。小汪先与老者打招呼又与店主说几句。,我在余光中发现俩位店主在商量什么,一会儿夏先生和他长的不太像的弟弟送给我一块长圆形的微墨。萍水相逢这怎么可以?不,不!我极力的推让着。可胜情难却。在他们的热情相送下,我不好再推辞收起礼物不敢再耽搁,奔往现场。本以为我只是小店许多过客中的一个,而后边的事,真让人想不到。  

  下午紧张的拍摄过后,阮老请我与小汪吃人民路上的《江万春─江毛饺子》一听吃饺子,在外奔波多日的我很高兴。因北京长大的我就爱吃馅,三人在暮色中奔入店堂。人不算多,地上、桌上有点脏。吃东西要自己张落,好似进了大食堂。我们不只要了饺子,还要了蟹肉包子等吃食。不一会儿,三个大大的碗端上桌。 

  !这那里是饺子,明明是云吞!北京长大的我,为什么说这是云吞而不说馄饨呢?因为它们在鸡汤与鸡丝中轻柔的飘啊飘的真象朵朵白云。白云浓重的地方是一点点的肉馅象被云朵吞下。你不要以为这云吞是烂糟糟的,它虽软滑但有轫劲,用汤匙轻轻舀起一个,一点不散,滑入口中一含即化,只有肉香嚼不出一点肉筋来。这时,小汪轻声的说起这个店的传说:“这是家老店。因鸡汤淳美,用料精细百年不倒。不过听说,早上人多些、碗小些,鸡汤浓些。到了晚上碗大些、鸡汤加了水,吃的人也就少些。”有意思。安庆地方不大,可南方人特有的精明处处可见。吃着高兴,阮老一定要为我和小汪照张吃照。阮老让我与小汪每人匙里放两只云吞,说是:丰满、好看。我们按阮老的意思,手拿盛满云吞的汤匙,相对而笑。果然拍出效果不错。现在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再笑一次,回味着友情与美食。  

   要说美食万不可不说饺子之后上的蟹肉小蒸包。太好吃了!在北京我就没吃过这么货真价实的蟹肉包子。蟹肉多多皮薄馅大,要想从笼里夹到小碟中,可是个技术活儿,要拿出大老虎叼小老虎的劲儿来,用力合适才能安全放入碟中。否则,用力小了拿不起来,用力大了一夹就破,那美味的汤汁介不白流了。我用大老虎叼小老虎的劲儿(练吐字归音也用这劲儿,一笑。)把卖像很好的小蒸包小心的放入碟中醺上点香醋,从侧面咬一小口,把里边的汤汁先吸出来。啊─这汁又鲜又烫一直滚入心田。舒服!等不及了,大碗饺子、几只小蒸包、还吃什么我忘了,反正一个肚歪。出了店门去茶楼听黄梅调。  

   在安庆我始终没听到黄梅戏。听说有包场才有演出,我总不能一人包场吧?只好作罢。听说茶楼有唱,请了十来个人共去凑热闹。茶楼看似古香古色,那晚的内容不敢恭维。一、演员阵容……二、听客也有些……其中,有穿官衣进娱乐场所的、有官员自命不凡的,最让人费解的是频频上台献花,还报出官职!中央早三申五不准有这种行为在这好象不管用。更有甚者:坐在我们身后有三位男士,一位明显喝高了,两位保驾加起哄。此喝高人士长得又瘦又高,戴着眼镜。动作摇摇摆摆,只要见一位中年并不出众的女演员上台,就一遍遍献花,献后还出各种可笑的丑态,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自得其乐的回到座位上。我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只知道受辱的中年女演员内心的痛苦。以至到最后几分钟就要结束时,她几乎是逃到后台。不觉联想自己这次也遇到喝高的人,总结出一点:男人喝高,定眼色朦胧,看不出皱纹,不知道年龄,出尽洋像。好了,他们玩够了,阮老拍够了,我也累透了。回吧。明天的工作在等着我。

 

                                                        方子春于秋盛居之荷屋  

                            2005、12、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