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鹤麟
程鹤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60
  • 关注人气:38,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莲塘浮生》(204)孔乙己大名的由来

(2022-04-26 01:05:18)
标签:

孔乙己

上大人

福州

三坊七巷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浮生——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204)

(微信读书上有机器人朗读的本书音频,欢迎收听)

【逢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二〇四,孔乙己大名的由来

 

19世纪末,铅笔进入中国。

20世纪初,钢笔进入中国。

这两种新玩意儿使用方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中国毛笔冲得七歪八倒。

人类的天性是贪图方便。

发明了那么多新玩意儿,都是为了方便自己。

相比之下,用毛笔书写太麻烦了。

鲁迅老师说过用毛笔书写的诸多不便:

“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毛笔)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譬如在学校里抄讲义罢,即使改用墨盒,省去临时磨墨之烦,但不久,墨汁也会把毛笔胶住,写不开了,你还得带洗笔的水池,终于弄到在小小的桌子上,摆开‘文房四宝’。况且毛笔尖触纸的多少,就是字的粗细,是全靠手腕作主的,因此也容易疲劳,越写越慢。闲人不要紧,一忙,就觉得无论如何,总是墨水和钢笔便当了。”

这么多不便,毛笔逐渐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

1920年代到1930年代,大致是毛笔跟钢笔的交接点。

那时候钢笔全面进军,毛笔已经溃不成军。

在网上随意检索,找到林徽因1927年2月6日写给胡适的一封信,就是钢笔写的。

当时林徽因跟随未婚夫梁思成一起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听说胡适到了美国,就写信给胡适,邀请他到费城耍耍。

看官会说那是在美国,自然用钢笔。

好吧,回到中国来。

鲁迅生命的最后10年,交给编辑部的稿件常常不能通过审查。

审查的官员一看鲁迅的名字就不让发表。

鲁迅就换笔名。

换笔名也被官员看出来,照样不准发表。

鲁迅就让人誊写一遍。

帮着誊写的是他妻子许广平,还有几个青年学生和朋友。

后来,不管能不能发表,鲁迅所有的作品都让人誊写一份“副稿”送去编辑部,自己手书的原稿就留在手里。现在是珍贵文物。

虽然鲁迅说过毛笔书写有许多不便,但鲁迅写作还是坚持用毛笔书写。

我猜,鲁迅颇为欣赏自己的书法。

鲁迅的书法确实就是好,杠杠的,值得鲁迅自恋。

而许广平是用钢笔誊写鲁迅的稿件。

虽然退出了实用领域,但百年前中国的小学生也还是要学写毛笔字的。

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小学生也还是要写毛笔字的。

到了现在,21世纪了,中国的小学生也还是要写毛笔字的。

谁都逃不了。

因为书法是中国瑰宝,不能丢掉,得一代代往下传,让它永放光芒。

福州吉庇巷人为有肉绒店林老板的长子依平就是亿万个传承中国瑰宝的中国人中间的一分子。

比依平大了5岁的、来自甘蔗乡下的小孩、福州吉庇巷人为有肉绒店彼时彼刻文化水平最高的天尺也是一分子。

天尺8岁的时候在甘蔗上了私塾。

一入学就学描红,没有石笔、铅笔的伴随。

这样反而好,从来不知道硬笔的便利,不会老想着硬笔的好处。

私塾里,念的背的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学习生字用的不是石板石笔,天尺从来没见过石板石笔。

他用的是沙盘。

看官还记得吗?本书第107章讲到,天尺的弟弟天和夭折那晚,天尺的父亲由刷连夜去找了本族堂弟、木匠程由简给天和做了一具小棺木。

就是这位程由简,拿由刷自己找来的一点木料,给天尺做了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盘子,还给上了黑漆。

都是免费。

在这个黑漆木盘里装上闽江岸边的沙子,就是天尺写字的“纸”:沙盘。

他的笔是一支箸。

他就拿这支箸在沙盘里写、画。

写完,将沙子抹平,又可以再写。

这是学习生字。

天尺的沙盘、依平的石板,是中国传统的两种学生文具,用来学习生字、做算术习题、画画。

跟书法课是分开的。

书法课要用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而且最初还得用描红纸。

描红纸不用描述了吧?现在还有。

小孩子学写字要用描红纸,一是熟悉每个字的笔画,二是练习用笔。

所以描红的范字要简单,要有代表性,横竖撇捺竖弯钩各种笔画都有。

天尺用的描红纸,上面印的是“孔乙己”。

啊,不是只有“孔乙己”,还有别的字。

具体是这样25个字: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分成两页。

前页到“八九子”为止,中间空着一小行,印着“月 日”,是要让学生填上日期。

下页正文只有“佳作仁可知礼也”7个字,其后紧跟着“学生”,之后是3个空格,让学生填上姓名。

最后还有空余,又印了“习字一幅呈正”。

天尺把描红纸上每一个字,包括“月 日”“学生”“习字一幅呈正”都描上。

一张描红纸他要用两遍。

头一遍用稀一点的墨汁,第二遍用正常浓度的墨汁。

省纸。

也就是省钱。

https://mp.toutiao.com/mp/agw/article_material/open_image/get?code=NjQ5YzNhM2NhMmVmM2Y0NDQ1OWU2NmI3ZjUxNjQyZmYsMTY1MDg5MTkzNzAyMg==(上图:旧时儿童描红字帖的印刷雕版,上为原件,下为镜面对照。)

鲁迅老师《孔乙己》里面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人,姓孔,但不叫“乙己”。

“孔乙己”是别人给他起的绰号。

鲁迅说,这个绰号的出处就是,“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

从宋代起,儿童的描红纸就是固定的这25字。

不过,原先第4个字不是“孔”字而是“丘”字:“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清代改其中的“丘”为“孔”。

孔也好,丘也好,好像都是指的那位至圣先师文先王,“上大人”。

我说“好像”是因为,这25字有点似通非通似是而非。

尤其是“乙己”二字最暧昧。

有人说,“上大人”等25字是叙述孔夫子的大略事迹。

“化三千七十士”,讲的就是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有人说,“孔乙己”就是孔丘老师本人。

孔丘老师家里排行老二,所以他有个很萌的“ID”叫孔老二。“甲乙丙丁”,“乙”就是二。

那“己”字怎么解释呢?

因为孔丘老师生年公元前552年是己酉年。

孔丘老师的生年有三种说法:公元前551年、公元前552年、公元前553年。

这位为了自圆其说,不管别的,就取552年。

太牵强。

明代祝枝山戏说曰:这25字是孔子写给已故父亲的告慰信,“上大人”是孔子称呼他的父亲。

祝枝山这样断句:“上大人,孔,一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人可知礼也。”

祝枝山闹着玩的。

其实,描红纸就只是拼凑了25个笔画少易认易写的汉字。

这里面,“尔”字就是这么写的,不是“爾”。

“礼”字也是这样,不是“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