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莲塘浮生》(203)铅笔钢笔干翻了中国毛笔

标签:
福州三坊七巷程氏 |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浮生——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203)
(微信读书上有机器人朗读的本书音频,欢迎收听)
【逢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二〇三,铅笔钢笔干翻了中国毛笔
在12岁的天尺看来,他老板上的儿子、上小学的依平那课本实在“野有味(很有趣)”。
课本有文字有插图。文字说什么,插图画什么。说狗画狗,说猫画猫。
有一课讲荷,课文是:
引泉成池 种荷其中
先后开花 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高二三尺
叶上承水 流动如珠
茎横泥中 其名曰藕
藕有节 中有孔 断之有丝
居然还配了彩色插图,专门单列一页,不跟课文在一起。
这是跟外国学的。
一百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学习外国的风潮。
那时的中国人,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思是,学习外国人的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
夷=外国人。
1840年,清廷不让英国人卖毒品鸦片给中国,英国人非卖不可。
可是清廷就不让卖。
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把英国鸦片给烧了。
英国人言辞说不动清廷就动武,对清廷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结果是清廷大败,割让香港给鸦片大国英国,还有就是开放五口通商,英国鸦片卖到了全中国。
中国人痛定思痛,认为自己之所以挨打,是因为自己落后,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小学教科书里,加插彩色插页,大约算是“师”了一些“夷长技”。
《荷》那一课的课文,除了教国文,教生字,还教了一些有关荷的植物学知识。
也算“师夷长技”。
有一课讲笔。
课文曰:
笔类不一
中国以毛为之
外国或以钢
或以铅
其用最广
没讲完,下一课接着讲:
今学堂
有粉笔
用于黑板
有石笔
用于石板
取其便也
这算是科技知识吧?
石笔石板,对于现如今的电脑一代,绝对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石笔是滑石粉做的。
石板就是青石板,表面光滑,两面可以写字。
石板通常做成16开纸大小,厚约半厘米。
那是旧时代的一种文具,给小孩子用的文具,算是小孩子的笔和纸。
他们拿石笔在石板上写字,做算术题、画画。
交作业的时候,把石板交给老师,老师也拿石笔在石板上批改。
但老师讲课不用石板石笔,用黑板和粉笔。
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小学生在石板上跟着写,教室内一片“吱吱”声。
石板写完画完可以拿布擦掉,反复使用。
也可以直接用手擦,但会弄髒自己的手。
也可以用衣袖擦,但会弄髒衣袖。
人为有肉绒店的老板嫂、依平的依妈(母亲),给了依平一小块绒布,让他那绒布擦石板,石板擦干净了,手还不髒,衣袖也不髒。
可是绒布放在书包里,用的时候要去书包里翻找,不如用手擦用衣袖擦那么方便,依平常常忘记要拿绒布擦。
为这,依平没少挨依妈打。
人为有肉绒店的这位老板嫂严氏非常注重卫生讲究干净,她教训子女和徒弟(雇员)的口头禅是:“侬家厝底做食食其,逢乇都着澈。”我们家做饮食的,啥都要干净。
所以,依平屡屡把手把衣袖搞得髒兮兮的,屡屡挨打。
但是怎么打都没用。
后来老板嫂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绒布块儿上缝了一条细麻绳,再将这绒布系在石板的拎绳上。
这么一来,擦石板的时候不用去书包里翻找,绒布就在石板这儿系着呢,用起来很顺手。
依平再没有用手用衣袖擦石板了。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一次杜绝用户犯错、提升用户体验的优秀案例。
用户是会犯错的。
早些年,高铁车站的自动售票机,常常会看到购票人把身份证落在售票机上。
后来,铁路部门改动了售票机,将身份证识读器做成斜面的,身份证放不住,购票人必须用手拿着。
从此再没有落下身份证的事了。
还是回头来说依平的石板吧。
石板不能放在书包里。
那时候的书包都是学生的母亲自己缝制的,只考虑放课本作业本和笔盒之类,面料薄,容量小,就没想过要放一块又大又沉的石板。
再有,就算有谁的妈妈做的书包又大又结实,把石板放在书包里也有不妥,小孩子常会忘了它的存在,玩嗨了容易把它摔坏碰坏。
如果摔到地上,石板多半要断裂。
严重的会粉身碎骨。
所以得单独拎着。
单独拎着就又有一个用户体验的问题了。
石板挺沉的,还挺大,小孩子的手拿不住。
依平的依爹、人为有肉绒店的老板林方正在石板一头的木框上钻了两个小孔,系上麻绳,让依平“挈手掼(用手拎)”。
提升了依平的“用户体验”。
林方正是厨师出身,手很巧。
天尺过去没见过石板石笔。
他在甘蔗乡下的时候,只用过毛笔和沙盘。
没钱买纸,就拿毛笔蘸清水在自家饭桌桌面上练字。
他有一支钢笔,是1929年的年底他跟着依爹依奶(母亲)来福州临水宫抽签算命时,解签先生高先生送给他的。
高先生真名是林皓民,那钢笔的笔杆上刻着这个名字。
到临水宫抓高先生的警察,也是冲着高先生叫“林皓民,举起手来”。
临水宫里有人对天尺一家人说,高先生是共产党。
复习一下天尺一家人跟这座临水宫的缘分。
1920年2月,农历腊月间,天尺爹妈由刷和三妹新婚第五天,从甘蔗来到福州办回门礼,就曾来到吉庇巷里的一间鱼丸店吃鱼丸,吃完往巷子西口走,准备回甘蔗,三妹一抬头,看见了临水宫,就进去烧了香,点了烛,跪了地,磕了头,最后还请了花。
在临水宫“请花”相当于带“子”回家。子=孩子。
结果,1921年1月,天尺就在嫩山的甘蔗林里呱呱坠地。
临水宫是不是很灵啊?
反正天尺的爹妈由刷和三妹都坚信临水宫很灵。
所以,天尺的弟弟天和夭折之后,1929年底,由刷夫妇带着天尺一起来了一趟临水宫,想替儿子天尺请一枚临水宫里的压胜钱,作为天尺的吉利符,保天尺的平安。
再抽个签,问问子嗣如何。
解签的高先生(实为共产党员林皓民)根据签文说,由刷夫妇还会有儿子。
就是那一次,他们一家人在临水宫目睹了高先生被警察抓走的全过程。
高先生解签解得对。
1930年10月13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廿二日,天尺的弟弟天运出世。
年底,天尺的父亲由刷带着天尺又来了一趟这座临水宫,抽签卜问天尺和新生的弟弟命运如何。
天尺的依奶(母亲)因为正在将囝(哺乳孩子)所以没来。
解签的师傅说,按签文的说法,天尺的兄弟必须有一半要离开家。兄弟两个,一个要离开;兄弟4个,两个要离开。
这才有了10岁的天尺要离开父母身边,只身一人到福州谋生。
巧不巧,塾师张瑞绶先生给他介绍的东家就在吉庇巷,人为有肉绒店。
那座百灵百验的临水宫,就走吉庇巷的西口。
复习完毕,接着讲故事。
前面讲到,人为有肉绒店林老板的儿子上学后,文具中有石笔石板。
看官或问:那时候的小学生难道不写毛笔字吗?
写。
必须写。
但是,写毛笔字已经不如从前那么重要了。
19世纪末,铅笔进入中国。
20世纪初,钢笔进入中国。
这两种新玩意儿使用方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中国毛笔冲得七歪八倒。
人类的天性是贪图方便。
发明了那么多新玩意儿,都是为了方便自己。
相比之下,用毛笔书写太麻烦了。
鲁迅老师说过用毛笔书写的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