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鹤麟
程鹤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99
  • 关注人气:38,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新闻大历史:2022俄乌战争的四种走向

(2022-03-23 13:56:16)
标签:

俄乌战争

难民

拐卖

犯罪

战败

分类: 历史探秘

俄乌战争已经造成一千多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占乌克兰总人口的1/4。

联合国难民署的最新数据显示,其中,有六百多万乌克兰人在本国境内无家可归,有超过三百多万乌克兰难民逃到邻国。

乌克兰的东边邻国是俄罗斯,北边邻国是白俄罗斯,不言而喻,这两个国家都不要指望了。所以,乌克兰的难民是往西往南逃难,去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就是乌克兰外围的西南半圈儿。

数据显示,三百多万外逃的乌克兰难民,有超过二百万人逃到波兰。

为什么那么多乌克兰难民都选择逃往波兰呢?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许多乌克兰难民在波兰有亲戚朋友。在波兰,本来就居住着大约150多万的乌克兰人。

我们看到媒体报道说,逃到波兰的乌克兰难民不是去了难民营,而是被波兰人接到家里去住。原因就在这里,他们去波兰投亲靠友。

2月24日清晨,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比普京早几个小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月23日晚上签署了法令,乌克兰全国范围实施国家紧急状态。法令规定,18岁到60岁的乌克兰男性公民,禁止离开乌克兰,要让他们去打仗,保家卫国。

所以,这次外逃的,是女人、儿童和老人。

俄乌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搞得乌克兰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那么这场战争,最终将如何收场呢?

可能有4种走向。

第一种,俄罗斯大败,从乌克兰撤军。俄罗斯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种,乌克兰大败,俄罗斯占领全乌克兰。乌克兰亡国。

第三种,俄罗斯跟乌克兰,双方达成停火共识,局势逐渐趋于稳定。

第四种,俄乌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战争持续陷入僵持,停战遥遥无期,乌克兰变成叙利亚、阿富汗,战火硝烟弥漫全国,国无宁日。

到底会是哪一种走向呢?

决定权在谁手上呢?

始于2022年2月24日的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直接交战的双方是俄罗斯跟乌克兰,而实质上,俄罗斯是在跟以美国为老大的整个西方世界较量。

乌克兰,只是这场历史性大较量的马前卒和牺牲品。

除非乌克兰把俄罗斯军队打败,把俄罗斯军队赶出乌克兰,否则,乌克兰在战争走向方面,没有决定权。

法国也没有决定权,德国也没有决定权,整个欧洲都没有决定权。

决定权在美国老大手里。

美国老大最后会怎么决定,现在除了美国政府谁都不知道。

但是,美国老大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会变的,那就是,美国负责挑事,欧洲负责买单。这次也一样。

英国《每日邮报》3月17日报道说,尽管美国总统拜登公开宣称,美国将“张开双臂”,欢迎那些逃离战火的乌克兰人,但是,自从这次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只接收了7名乌克兰难民。

您没有看错,是7名哦!不是17,不是70,就是个位数的7,一二三四五六七。

中国外交部3月1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说:“可以说,俄乌冲突真正受害方就是欧洲,而美方仍在隔岸观火,忽悠欧洲盟友。”这样的戏码,这么多年来就一直这样上演着,从来没有闭幕过。

话说欧洲有一个“都柏林公约”。这个公约规定,难民第一步踏进哪个签约国,就只能向这个国家提出庇护申请,而这个国家就必须、承担起登记、甄别和审核的责任,还要承担申请人在他们国家的生活费。

这搞得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这样的一线“过境国家”非常恼火。

本来,自己的国家就不富裕,国内矛盾重重。“贫贱夫妻百事哀”嘛。好家伙,自己的日子不好过,还要对数量巨大的难民进行登记和甄别,还要管他们吃住医疗,这些国家真是一万个不情愿。

有些挨近中东的欧洲国家就搞小手段。保加利亚,在边境线修围栏。匈牙利,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放一火车难民到德国。斯洛伐克,宣称只接收基督教难民。总之,各种推诿推搪推托,推三推四。

 

我在前面讲过,乌克兰禁止18岁到60岁的男性公民离境,所以离开乌克兰的难民只有女人、儿童,和,60以上的老人。

大量妇孺难民涌入,给了人贩子和其他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据媒体报道,波兰和德国已经发生强奸乌克兰女性难民的案件。

波兰有组织表示,收到了儿童失踪、贩卖人口以及非法用工的报告。

这真是,山河破碎风飘絮,生灵涂炭乌克兰。

每周日晚上19:15

每周一上午09:15

凤凰卫视资讯台

大新闻大历史

敬请关注,欢迎收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