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闽侯甘蔗程氏家人传说(15)

(2021-02-03 11:47:39)
标签:

程鹤麟

长篇小说连载

莲塘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闽侯甘蔗程氏家人传说(15)

【逢非公众假期的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十五,炫酷的千年民俗毁于一旦

晋人南渡时带到福州的妇女三条簪头饰,起初是真刀,后来世易时移,妇女随身带刀就不时兴了,但女人们还是觉得发髻上插三把刀很好看,就把真刀改成装饰性的刀子形状的发簪,原先的铁器改成银器,也有铜做的。还有的富人,插左右的两条是银的,中间那条是金的。更富的人,三条都是金的。此外,还有竹子削成的。

1990年代,家父跟本书作者讲起三条簪,说,“汝依嫲(你奶奶)的三条簪,都是银做的。”

家父告诉我,我祖母的三条簪后来都化了,做了两套婴儿首饰,包括手镯、脚镯和长命锁。家父说,“汝是长子长孙,汝出世时就得着其中蜀(一)套。另外蜀(一)套给了你三家(叔)的长子。汝这蜀(一)套到尾了也不知道丢哪里去了,只剩下一只手镯,汝诸娘囝(女儿)出世时屈伊(给她)了。”

对哦,小女出生时戴的这只手镯,现在还在福州家中留着。

炫酷的三条簪头饰,晋人南渡的时从北方带到福州,在福州流传了一千多年,到1930年戛然而止了。

家父说,他的母亲我的祖母、他的岳母我的外婆,都有三条簪头饰,“旧底(过去)福州女界都戴三条簪。到尾了复(又)不戴三条簪了,听讲是政府禁止。”

写这本书的时候,程老汉上网检索,发现确实是政府禁止。

1930年,福建省政府代省长方声涛突然变成“方声讨”,声讨福州妇女的三条簪,说那是“蛮俗”。如果光说那是蛮俗就还有救,因为蛮俗意思是“没开化的习俗”,属于落后范畴,可是那厮还说三条簪“有伤风化”,这可不得了,性质变了,从落后变成犯法,这就给它判了死刑。方省长令行禁止,让警察在街上执法,见有妇女戴三条簪的,当街拔其簪,以手扭曲以脚践踏。

方省长这种野蛮作为,当时也曾遭到福州妇女的反抗,有福州郊区农妇挑了一担粪去省政府门口泼洒,引发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不过这都没用,三条簪还是被禁绝了。

福州文史专家黄启权2016年85岁时的文章《古时福州的一道风景线 “三条簪”》介绍,“三条簪”的来历渊源约于公元2世纪末西晋时,后来晋人衣冠南渡,把这种头饰带到福州,延续到近现代。“溯其形制,实晋人旧俗之遗传,后乃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了。”

我在上一章里说过,福州乡贤谢冰心曾有散文介绍过福州女性的三条簪。清代女诗人、画家袁绶(袁枚的孙女)也曾作画记录过三条簪。如下图↓

可惜的是,这个绝无仅有的历史遗存,保留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蛮俗”被方声涛那厮一下子抹掉了。

可惜啊可惜!

这位方某,还是福州人啊,对福州的民俗却好像有仇。他是东洋海归,学了几年日本话,就以为自己是高等华人,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心生厌恶。福州人说这种人是“读书读到股川(屁股)底。”

现在想想,那时候,一个省长毁掉一个民俗,真跟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

不过,方代省长只在福州城里禁绝三条簪,并没有颁令全省城乡一律禁绝,他只要他自己走在福州街头看不见三条簪就行,不管别的。所以,福州乡下的妇女,只要不戴着三条簪进福州城,只在自己乡下那么戴就没事。三条簪就这样在福州乡下又续命若干年。

不过,省城的民风民俗对全省的民风民俗具有引领作用。福州城的女人都戴三条簪的时候,乡下的女人们纷纷效仿。福州人移居南平一带,女人们也将三条簪发髻发式带去南平,以示自己是来自大虎纠的。Sorry,对不起,“虎纠”就是福州话的“福州”。我们福州话里木有唇齿音f,所以虎就是福。

福州城里禁绝三条簪之初,乡下女人不以为然,依然固我三条簪。可是时间一长不对了。乡下女人发现,福州女人都不戴三条簪了,戴三条簪的全是乡下人,三条簪变成乡下人标签了呀,就纷纷不再戴了。移居南平的福州女人们,也不戴三条簪了。

不过这个“后来”也是好些年之后,1930年代福建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还相当相当缓慢,所以,如果我们回到1931年2月的那个下午,你会看到,在甘蔗五福村程氏宗祠一带出现的几个成年女人,包括依庆嫂、媒婆天英嫂,以及赤贫户程由刷的畲族老婆雷氏,她们就都还绾着三条簪发髻。

畲族女人也绾三条簪?

是滴。

话说畲族也是酷爱银器的民族,有钱的畲族女人恨不能全身上下挂满银器。雷氏的娘家经济上属于畲族的中下水平,雷氏的嫁妆就有三条簪——毕竟罗源霍口离福州说远也不算太远,而且罗源历史上就是福州十邑之一,跟闽侯等县一样都是福州府所辖的县,福州的风俗对闽侯有多大的影响,对罗源就有多大的影响。另外,畲族的各种民风民俗包括畲族女人的发髻发式仅仅是民风民俗而非宗教信仰,所以畲族融入汉地生活比较容易,毫无违和感。

话说那天下午,甘蔗程氏宗祠大门外的那株百年龙眼树上,程由刷的畲族老婆、当年27岁的雷氏,在儿子天尺和儿子朋友道安两个男孩的怂恿下,上树表演了树上拿大顶。她绾着三条簪发髻,头发被扎得很牢固,所以,她拿大顶的时候,头发也不会披散开来。

拿大顶表演完毕,雷氏接下来的把戏就有一定难度了,两个男孩不会,也不敢,他们此刻想看的正是下面这个节目——雷氏从龙眼树主干之上的一根分杈跳到另一根分杈上。

树干以上的分杈直径都有小水桶那么粗,只见那雷氏,还是跟刚才爬树干那样,利用分杈上粗糙的树皮,快快爬上三根树杈中间的一根,来到它的上端,两脚在一根小腿粗的的横枝上站定,两手抓住其它的树枝,慢慢转身,两手交换着抓住不同的树枝稳住自己,最后变成背靠这根树杈、面对1米之外的另一根树杈,然后奋力向前向下一跃,跳向对面的那根树杈。那根树杈,没有粗大的横枝,光溜溜的,雷氏一到位就抱住树杈,然后就势滑了下来,滑到下面树杈的分杈口平台上,站定。

树下两个男孩看到这里再次鼓掌,嘴里叫着:“雅霸!雅霸!”雅霸,就是很棒。

雷氏怎么这么厉害呢?答案非常简单。雷氏来自罗源霍口畲族乡村,雷氏的父亲是当地闻名的畲族拳拳师,雷氏从小跟父亲习武弄棒,所以会一点武功,上树拿大顶、下水游泳什么的,根本是小事一桩小菜一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