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程鹤麟长篇小说莲塘 |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闽侯甘蔗程氏家人传说(14)
【逢非公众假期的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十四,旧时福州女子的炫酷
闽侯甘蔗五福村农民程由刷的畲族老婆雷氏是个奇葩。畲族女人不缠脚,所以这个大脚女人下河上树啥都敢玩。话说1931年2月那天下午,她领着10岁的儿子天尺来到程氏程舍宗祠,见宗祠管事人程由全正忙着接待依庆嫂他们,就暂时在宗祠外等着,跟儿子及邻村孩子道安一起爬树玩,在树上拿大顶。
上节说到,雷氏在龙眼树上拿大顶,上衣的衣摆会不会翻下来呢?肚皮会不会露出来呢?
呵呵,不会。
那时候的中国农村汉族妇女,穿的是斜襟衫。你说雷氏是畲族?嘿嘿嘿,畲族妇女,也是穿斜襟衫。今时今日,汉族妇女已经不穿斜襟衫了,人家畲族妇女还穿斜襟衫,听说是为保留民族特色。
其实畲族妇女的斜襟衫跟汉族妇女的斜襟衫有一个重大区别,这个区别不在斜襟衫本身,而在畲族妇女会另加一条花布腰带,扎在斜襟衫外面。
雷氏从罗源霍口畲族乡村17岁时嫁到汉地的甘蔗,到1931年已经十余年,畲族的服饰丢得差不多了,可是有一件东西她一直保留着,就是那条扎在斜襟衫外面的花布腰带。那腰带约比五指略宽一些,用棉线编织而成。腰带既有装饰作用,也有束腰作用。那时候的妇女罩衫通常较长,长度有点像今天的短大衣,扎一条腰带能够让自己利落些。另外,冬天里比如此时此刻1931年2月的时候,扎腰带还有保暖作用。雷氏在外表上与甘蔗其他妇女不同的地方一是这畲族腰带,二就是她的大脚。
所以,雷氏在龙眼树上拿大顶,上衣的衣摆不会翻下来。
不仅雷氏的衣摆不会翻下来,就连她的头发都不会散掉,因为1930年代中国农村的妇女都还绾着发髻。
旧时代中国人不剪发,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过去的中国人终身不曾剪发,大家一律都是长发。长发是长发,却不能任其飘飘,大家都必须把长发盘起来,按一定的造型用簪子绾住,这就是发髻。
到了清代,官府命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垂辫,不准绾发髻。女子幸免,不用跟着剃发,继续绾发髻。
到了民国,城市男女发型都追随西方,乡下男子也都纷纷跟随了这“西俗”,剃光头的、理分头的,都有,但乡下女性就依然还是发髻伺候,没有农妇剪发,更没有农妇烫发。
发髻是那时候中国农村妇女的统一发型。
说“统一”也不准确,因为同是发髻,花样繁多:将头发绾成锥子状的叫“锥髻”,绾成螺丝形的叫“螺髻”,绾成牛屎样的叫“牛屎髻”,还有“凤髻”、“飞天髻”……很多很多。不仅形状不同,发髻还可以绾在脑袋的不同位置:头顶、头侧(左侧、右侧都可以,就像男人的分头,往左分往右分都行)、脑后(脑后还可以分成左后、正中、右后)……
且慢,现在说的不是1930年代福州郊县闽侯甘蔗的事吗?啊哈,话说那时候福州农村妇女的发髻,跟上述那些发髻非常不同,真叫一个炫酷。
怎么个炫酷法呢?
1990年代本书作者程老汉曾读到福州乡贤谢冰心的散文《故乡的风采》,见到文中讲福州农村妇女的“三条簪”发髻:
“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农妇!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时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三条簪”?这啥玩意儿呢?我是福州人,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呢?我对“三条簪”感到好奇,就向家父请教:“依爸,汝有听讲着三条簪无?”
家父当时正坐在藤椅上看电视,一时没听清我的问题,几秒钟的迟疑后问:“汝讲什乇(什么)?三条什乇(什么)?”(注解1)
我把冰心的文章递给家父,并指给他看相关段落。
家父一看,就说:“哦……,三条簪。不但听讲着,我故(还)看见着。汝依嫲(奶奶)就有三条簪。”
家父指着一旁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家母说,“汝外嫲(外婆)也有。”他叫了家母的名字对她说:“汝妈旧底(过去)是不是有三条簪?”
家母听明白之后说到:“正是,我奶(母亲)有者乇(这东西),银做的,我做细(小时候)看见着。早都无了。”
家父终其一生头脑都十分清晰。他91岁那年因病器官衰竭逝世,逝世前夜都还神志清醒,只是气息越来越微弱而已。1990年代家父刚届古稀之年,端的是耳聪目明。我问他三条簪,他就详细给我描述过他记忆中的三条簪。
他说,冰心所说的“刀刃般”的银簪子,听讲最早的时候是真刀,是真的三把刀。父亲说,旧底(过去)妇女将真刀发簪插在发髻里,用来防身,实在不行就用来自杀。
“听讲三条簪是古风俗。”家父说,“有偌(多)古?听讲是晋人衣冠南渡带来的,比侬家(我们)程家入闽故(还)早了五六百年。”
家父抬起右手,张开他的拇指和中指按在藤椅的扶手上说,许(那)三把刀,每把刀的刀身大约有“蜀拿(一拃)”这么长。(注解2、注解3)
人类与生俱来、随身“携带”的丈量工具就是手指,中国北方人把这叫做“拃”,成年人的一拃长约20厘米左右。所以,按家父的描述,旧时福州妇女的刀形发簪,其刀身长约20厘米。
按家父的描述,这种刀形簪,形状扁平像剑,剑身有花纹,一头有剑锋,另一头剑的手柄大约有半拃长,细细的,剑首做成尖刺形状,插进发簪就是靠这一头的尖刺。
家父说,“三条簪”的插法是,发髻左右各插一把,剑锋都朝外,发髻中间插一把,从下往上插,这样剑锋就会朝下。左右两把刀的刀柄尖刺插进头发就埋在头发里,而中间那把就不一样,插入头发的刀柄尖刺要穿过头发突出来,刺尖朝天。
注解1:什乇=什么。乇,普通话读tu,福州话读noh。
注解2:数词“一”在福州话里有两个读音,数数时、表示顺序时、书面语中,“一”读作eik,基本上就是福州音的yi;而口语里,表示数量时,读作suok,写出来就是“蜀”。“蜀”这个字,古早的时候、文言文里就是表示“一”。“独”的繁体字“獨”为什么有个“蜀”字偏旁?就因为“蜀”表示“单一”,“獨”讲的是犬单个自处。
注解3:拃,zh,福州话里、闽北建瓯话里,“拃”读如“拿”。“拃”在英语里是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