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二二一)
(2018-05-31 12:26:09)
标签:
小书馆苏东坡陈迩冬书事 |
分类: 陈香榭 |
觉得应该紧跟着再写一篇书事,因为重要的内容显然被遗忘了。当然,也喜欢这种随兴的写法,虽然格式上似乎固化,但语言表达方面要自由很多,个人意绪也能够比较畅意地抒发出来。再如前一段时间坚持下来的写给官兄的信,更自由一些,大多是生活状态的表现与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具有文学性。倒无意于要做什么狗屁文学家,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日,聊以消磨时光耳。写下一些文字,就觉得很舒服,是那种根性上的舒服,帝力于我何加焉。
下班回家,看见书柜中的小书馆书系,凡二十本,整整齐齐地码了一排,才想起书事中是把这档子事忘记了。劳动节后,即收到出版方寄来的六本书,具列如下:章季涛著《怎样学习说文解字》,郑逸梅《尺牍丛话》,布拉恩著、倪秀章译《犹太民族史》,蒋绍愚、李新建著《古汉语入门》,徐城北著《中国京剧小史》,孙民选注、王弘力插图《古代风俗诗画》。这些是第二辑中的六本,全辑凡十本。后来对照书封折页的书目,发现少了一册由陈迩冬、郭隽杰选注的《东坡小品》,原来此书未出,换出了一册郑逸梅的《尺牍丛话》。应约为第一辑中的《我们怎样读书》以及第二辑中的《古代风俗诗画》写了导言,因而出版方陆续赠送了全套书,是感到荣幸的。小书馆书系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已坚持了好几年,它的眼光,就是盯着那些经典的,但市面上已经基本绝迹的书籍出版,小开本,二十册,已成气候,而且读者反响都不错。
陈迩冬、郭隽杰选注的《东坡小品》,初版应该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一九九〇年六月出版印行的,自己有过一册,曾经写过一篇绍介的文字,收录在《与书为徒》中。关于这本书,绍介文字中有这样一段,“从内容上看,八十九篇中,有游记、有题跋、有书信、有人物、有史评,把苏东坡各种体裁的小品文字都尽可能地收录了,特别是后人吟咏传诵的,认为是代表东坡艺术风貌的代表作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定惠院》等也没有丢掉,整体上突出了简洁的优点。目录的编排上,大体以写作时间为序,是十分妥帖的。编者注很出色,主要着眼于人名、地名、纪年,字词释义则删繁就简,文字上尽显功力,没有多余的字,也没有多余的话。最有特点的还是每篇小品文后所附的编者评,就文仅着一端,或内容、或形式、或思想、或语言,简洁明快,孹肌析理,每与阅者灵犀相通;探幽发微,而又有春秋大义存焉,足为一观。”文末还说到自己对它是怎样的钟情,“这本《东坡小品》,是我出行必携之物,十几年了,封面也磨得泛白,很有沧桑之感。读它,也说不出它到底是怎样的好,但只是觉得它好,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人生的快意。”在我的记忆里,后来这本书是送给一位要好的朋友了,书中夹着的一叠水果糖封纸的书签,抽了出来留给自己用了。是那种油性纸,半透明状,上面画有漫画。大致九十年代初,上一个成人班,课程大多会安排在节假日或晚间,班上一位女士,比较熟悉,上课时经常带着已上小学的女儿来听课,女孩喜欢和大家一起玩,她吃过的糖纸就收下来作书签了。那女孩,现在孩子也许不小了吧。
这几年,在天津《今晚报》发文不少,当地有位喜欢剪报的老先生,剪得一个集子,写信来让题字,并随信夹着一张十六开大小的宣纸片。信先是寄到省作协,退回后又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寄到了文彦群兄的地址,才辗转转了过来。这都是年前的事,前记书事中大致啰嗦过。中途老先生曾电话彦群催过一次,这几天才完成了任务,并附寄一册《魏晋风流多少事》给他,倒不是推销自己,实在是一张薄薄的纸片不好快递。老先生收件后即来电表示感谢,说了较长时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