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斩赵谂——读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札记之六
(2017-03-15 13:05:51)
标签:
毕渐赵谂苏轼札记 |
分类: 明远楼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二有《毕赵》篇,仅看题目,定是一头雾水。其实这篇是说了毕、赵两姓的人的两则故事。“高宗至临安,问篙工二人姓名,曰:‘赵立、毕胜。’高宗大喜,以为中兴可必。宋毕渐及第,赵谂居第二人。报者飞马匆匆,道旁问何人状元,报者探名纸视之曰:‘毕斩赵谂。’盖三点模糊也。后赵果以谋逆伏诛。此二姓者,一以示吉兆,一以示凶征,谚所谓口头谶者,果有之耶?”
倘以口头谶的结果去观察两则故事,后者确实是应验了,而前者,仅仅只是暂时满足了一下统治者的心理安慰而已,因为南宋,何谈中兴,其时国是每况愈下,而后终究还是灭亡了。不过有关赵谂的这则故事,容量较大,还是颇有说头。
北宋何薳笔记集《春渚纪闻》卷二《毕斩赵谂》篇中,对这则故事的叙述是,“毕渐为状元,赵谂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于传报,以蜡板刻印,渐字所模点水不著墨。传者厉声呼云:‘状元毕斩第二人赵谂。’识者皆云不详。而后,谂以谋逆被诛,则是毕斩赵谂也。”因为雕版印刷技术出现了问题,“渐”字的三点水偏旁没有著墨,使毕渐的名字马上变成了“毕斩”,传报的人情急之下不能细查,就成了“毕斩赵谂”,偶然间似乎预示了一种结局,真是事有先兆、莫知其然了。比较两则笔记的文字,梁绍壬应是看过《春渚纪闻》吧。
赵谂是僚人后裔,出生在渝州南部,大致就是现在重庆南川、綦江一带。他的父亲赵庭臣率领僚人部众归顺北宋朝廷,遂被北宋朝廷赐以国姓赵。赵谂在十六岁那年进京赶考,登甲戌科进士第二名,排在毕渐之后,随之被北宋哲宗赵煦任命为国子博士,官阶从六品上奉议郎。而后的几年里,另外一位人物的命运和他有了关联,苏轼,在赵谂赶考的那一年,被朝廷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出镇惠阳,即今广东惠州市;越三年,再贬至海南,这引起赵谂的极大不满,于是和朝中大臣张怀素私下里抨击时事,并自称天子,私立年号隆兴,是为隆兴天子。在他二十四岁那年,宋徽宗赵佶已续位两年,他还乡探视父母,被人密告私立年号,渝州地方政府遂以谋反罪将其逮捕入狱,后被诛,其父母、妻儿均被逐外流放。事情至此似乎还没有完,因“渝”字有“变”之意,为朝廷所忌讳,于是也把“渝州”改称为“恭州”了。再过八十余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于是“重庆”二字以至于延续至今。可见赵谂事件对于后世的影响有多么大。
赵谂事件在当时也是有影响的,有位叫张潜的人甚至在家书中也以此教育子孙说,赵谂少年得志,青年为官,“所交之士俱非正士,第日恣狂,逸心生薄劣,遂陷不忠之诛,为天下笑。”仔细想想,虽说口头谶一事蹊跷,但就事件本身来说,这位年轻人的所作所为,实在也是太过于荒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