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祥观——读何正璜《西北考察日记·西安记》札记之六
(2016-03-09 15:25:04)
标签:
迎祥观钟楼景云钟何正璜 |
分类: 长安行 |
一月二十一日,何正璜、王子云二人早餐后先至迎祥观考察,观已废,大殿中连神像也没有,只是供设了牌位。而后,《日记》云,其人“领我们上一土台,谓为钟楼遗迹。见碑上道光二十八年所记之文,述此寺创自唐景龙二年,初名景龙观,后明皇迎老君像入内供奉,因更今名。睿宗时,督制一铜钟,重三百余均,高丈余,径大八尺,司晨暮,声彻城内外甚远。钟上并刻辞典雅,书法古秀圆劲,据云为睿宗御笔。惜今因避轰炸关系,疏散下乡,如此名物乃不得一见。”
迎祥观的位置在今西大街北广济街南口东侧,也就是现在百盛商城所在的位置,一点痕迹也没有了,但它对西安城的影响却非常大。它最初的建立,是在唐中宗景龙二年,亦即公元七〇八年,观名景龙观。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亦即公元七四一年,有人在城郊周至县南山中发现有老子像,玄宗以为是祥瑞的事,就隆重地迎至长安,供奉在景龙观中,并将此观更名为迎祥观。在此之前,关于此观还发生过一个重要的事件是,唐睿宗景云二年,亦即公元七一一年,唐睿宗李旦巡游周至,夜宿行宫,做了一个梦,梦见霞光满天,祥云缭绕,以为吉兆,于是铸钟以记其事。这个钟,就被置于景龙观中的一个三重楼上让人观看,人称景云钟,或者景龙观钟。“钟楼”之名也可能以此为肇始之端了。何正璜《日记》所记内容诠解起来亦大致如此。
唐末农民起义,朱温烧毁长安城,迎祥观地处唐王朝行政中心承天门也就几百米的样子,估计亦难幸免于难。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迎祥观在安史之乱时期就已被毁掉了。自五代十国以降,长安城失去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地位而成为西北重镇,历朝各代大致都在原来唐皇城的区域修建新城,直到现在,城市布局仍然保持着明清西安城的格局,“长安”更名为“西安”亦自明朝开始。明洪武十七年,亦即公元一三八四年,钟楼在迎祥观唐钟楼旧址上兴建,据说是为了保存这口唐时流传下来的景云钟。每天撞击报时,全城都可以听到清亮悦耳的响声。这样过了一百九十八年,到了明万历十年,亦即公元一五八二年,西安城不断扩建,向东、向北扩展了大致四分之一的面积,城市中心东移,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逐渐形成,城门亦进行改建,于是位于原城市中心的钟楼也不得不东迁了。这一年,由巡抚御史龚懋贤主持,把钟楼迁建到了现址,绾毂东西、呼应南北,成为西安城九宫格局的坐标原点。不过据说,景云钟亦随之东迁,但却撞击不出声音来了,只好又把它放回原处。
景云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五段,共二十六块铸模,高约两米五,重六吨左右。民国初年时,景云钟曾在亮宝楼展览过。抗战爆发以后,为了躲避日机轰炸和战乱,国民政府把景云钟拆卸外运,埋于乡下避难了。因此何正璜在《日记》中说,“惜今因避轰炸关系,疏散下乡,如此名物乃不得一见。”除了保存了唐时期的铸造工艺而外,景云钟上还浇注有由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的一篇铭文,凡二百九十二字,书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对于中国书法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景云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放置在二道门内东侧的一个亭子中,供人参观。
时间就是这么残酷,没有永久不腐的物质,只有长久不衰的故事。我去寻找迎祥观故址的时候,广济街口的一位老住户,中年妇女,正在忙活她的生意,根本顾不上和我说话,指着百盛楼下的一根圆柱说,再往南,两千年的时候拆迁都拆掉了,我们小时候经常进去玩。但我听她的口音,似乎却是把“迎祥观”读作“迎仙观”的,很难说,也是民间的一种称呼了,因为景云钟,亦是有人称它为“迎祥观钟”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