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事(一六六)

(2016-03-07 12:38:36)
标签:

何正璜

黄永年

书事

生活

分类: 陈香榭

最近在读何正璜著《西北考察日记》,尤其是其中记录的关于民国时期西安城的一些情况,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本来民国时期的历史就有一些迷人的风味,而何正璜是考古学者、文博专家,又是初次来到西安,进行艺术文物考察,她以独特的视觉以及专业的学养记录下来的文字,淹博深厚,为西安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资料。读这些文字,除了让人增长学识,即兴历史浩瀚之叹而外,又能让人对于古今之变的观察生出一些分别心来,产生一些以古察今的兴致。有时走在他们当年走过的街巷中,看着他们曾经考察过的景物,心里自然满怀欢喜,就觉得这旧巷子亦是亲近了十分一般。

那天去看马坊门老街,顺便去了古旧书店一趟。这里在民国时期,曾经是西安城最为繁华的街区,陕甘总督府衙门曾经在这里驻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时西逃,经山西来到西安就先是在这里落脚的,稍后才移驾于稍北不远处的北院门陕西巡抚衙门,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历史。王子云、何正璜组织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一行,驻地是在马坊门的民教馆,是当年慈禧走后用于展览慈禧留下来的贡物的亮宝楼,陕西省图书馆后来也搬到了这里,现在亮宝楼还修旧如旧地留存着。陕甘总督衙门以后成为西安市委的办公驻地,前些年西安行政中心北迁,这个院落目下成为碑林区委、区政府的办公场所,真是物是人非,流年如水呵。

在古旧书店购得一册《黄永年谈艺录》,中华书局二〇一四年四月出版。书的内容分为三章,分别为书法源流杂论、篆刻艺术、碑刻学。黄永年为陕师大教授,在版本目录与唐代史学方面卓有建树,在古小说与古名物的研究方面亦是硕果累累,是公认的一代通儒。书中有一文《<兰亭序>为梁陈人书》很有意思,从王羲之的书风到魏晋碑版、到《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临河序》,推演出《兰亭序》非王羲之所书,亦可看出他学问的较真态度,我们读着也能有开眼的机缘。再看他认为的一个一流学者所应具备的学术能力的十条,一要研究经学《十三经》,读注疏,做考证,写经解;二要读前四史,尤其《史记》与《汉书》;三要读几种子书;四要读有名的诗文集,并下一定的功夫;五要懂版本、目录,能写题跋;六要懂碑刻学,即广义的金石学,并能写题跋;七要(对清后期学者)最好懂西域地理;把要懂点佛教的东西,就更高明一筹;九要读《说文》,兼能一点训诂;十要会做骈体文。实在让人有十分敬畏的心理了。

网购《何正璜考古游记》一册。此书网上很少有卖,艰难地找到一册,是在一家旧书店中,电话问询,原来在长安区。加价购回。品相在八品左右,书中灰尘太大,在卫生间拍打了半日。而后于扉页题识云,“此书无版权页,奇缺,丙申正月下浣购于网上,长安之旧书店有售也。”书后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蔡昌林氏所作后记,说书中大部分文字是作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表于上海《旅游杂志》上的文章,由上海的一位读者王鸿森收集整理的,毛笔小楷抄写,在一九九三年何正璜先生在世时托人送到西安,让何先生很为欣慰,最后终于有了出版的机缘,于是结集出版了。

想想,如果参校《西北考察日记》看,应该更有些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