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文先生:
收到今年第五、六期《开卷》,看到六期《开卷闲话》中袁滨先生五月八日致《开卷》编辑部网信,质疑我在今年第四期《开卷》上发表的文章《读书五札》之《自说与他说》中,引用舒芜《老吾老》一文的文字,“据舒芜说,文怀沙注《屈原集》出版后,臧克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文注格调低下”语句里“文注格调低下”的不确,提出“要正确解读臧克家的文章,不要断章取义,要从全文层面把握”的建议。结合网信全文,就所谓“格调低下”,赘述几点意见,算是回应。
一,“文注格调低下”确乎是出自舒芜《老吾老》一文。我翻看二〇〇八年十月发表舒芜这篇文章的《万象》杂志时,杂志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于是上网搜搜,发现这篇文章原来很有名,亦为很多的人引用,尤其是在次年发生的“文怀沙事件”中,《人民日报》记者李辉曾把它作为追杀文氏的利器使用过。舒芜原文说,“文注《屈原集》也受到臧克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的批评,指出文注的格调低下。例如《离骚》句‘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本来是说有个婵媛的(漂亮的)女嬃(姊妹),在严厉地(申申)责骂,文注却把‘女嬃’解释为意味暧昧的‘女伴’,把‘申申’解释为‘娇喘吁吁的样子’,足以引逗向《金瓶梅》一流的遐想。”
二,袁滨先生说,“细读臧克家全文,文中其实并无‘格调低下’字眼”。舒芜在做这篇文字的时候,作为文怀沙往昔的同事,对于臧克家文章的理解,或者是延展阅读,而说出“格调低下”,且归于臧克家名下,委实是让人费解的。但看舒芜原文,“格调低下”后“例如”一句,读者还是能隐隐地读出些弦内或者弦外之音的,他的“例如”真是摆放得恰到好处。
三,回想当年“文怀沙事件”,核心问题是,质疑文怀沙一百岁了?“国学大师”、“楚辞泰斗”?因言获罪成英雄?据说事件是以文怀沙大师的沉默而消停的。喧嚣的事件已经过去,要再旧事重提,恐怕就要再揭伤疤了,况且,过去的历史真是翻不得的,不管于文怀沙还是舒芜,都是十分沉重的,“格调”,是一个多么高雅的词语。但无论如何,舒芜文章的抛出,是很有些山雨欲来的玄机的。
四,再回到文注《屈原集》的话题。袁滨先生引用了大量臧克家的文字来阐述文注取得的成绩,至于臧克家的批评,“严重的缺点之一就是体例不统一、没有一定的标准……注音的情况更是糟糕……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存在不少错字”。舒芜在文章中说他们几位当时所做的工作,“这几本书陆续出版,除四部长篇小说外,其实都只是薄薄一本,注释完全是简单通俗式的,那时讲究普及,谈不上什么学术性。”对于普及性的通俗式古典文学注本,文注存在的缺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实在是有些过了,当然,还不算舒芜前边所说的“例如”一类的缺点,正如舒芜所言,“文先生一出手就这样砸了锅,随即调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屈原集》的事就是如此。”我们宁信其真。
五,所谓格调,一般的意思是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或指人的风格或品格。袁滨先生在网信最后说,“臧克家的文章本来就是肯定与否定一分为二的,不可以把批评部分故意放大,给读者错觉以为‘文注格调低下’。”我没有读过文注,但相信臧克家,文注有那么多缺点,我就不用读了,而且,它若真的有那么多缺点,我不只赞成舒芜说“文注格调低下”,尽管反对他借别人之口,我自己也想说,“文注格调低下”。
引用别人的文字,实非易事,而要觉察到引用的文字中,引用者再引用他人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应该校对核实的,须是有着严谨的作风,是不能学文怀沙注《屈原集》的态度的,可见读书与作文章,都不是简单的事。
理洵于古长安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