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品牌汽车 |
Uber在华发展的阻碍很多,政策红线如潮汐,不知道何时在红线内何时在红线外,完全看“太阳”的心情。出租业公开抵制和挑衅,每次都看的如情景剧,不知道文斗之后是否还有古惑仔场面。媒体也总是对或真或假的狗血剧情感兴趣并大肆报道,Uber看上去活的好惊险,担忧不一定能等到明日朝霞时。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出租车行业已进入红海,其实远远还没到呢,既没有红海的市场饱和性资源稀缺,也没有红海的低水平掠夺性竞争。Uber的出现其实恰恰把中国出租车行业带出了之前的泛红海状态,真正开始进入市场化管理和自我生态优化的秩序建立过程。
http://s3/mw690/001pK3Byzy6TJlm7iN472&690
只靠收费调整会加大市场矛盾
在没有滴滴专车之前,出租车几乎是一个垄断的行业,一个牌照比一辆车还贵。出租车公司的管理基本上是复制了解放前的人力车管理模式。随着成本的上升,出租车司机因不堪各种管理费、税费、油费、车辆保养费等的重负,开始选择一些管理模糊地带的应对办法,于是拒载现象愈发严重,打车人怨声载道。政府并没有综合考察这个行业的制约因素,如何加强行业管理自然没在考虑之中,只是通过几番调整出租车费收费标准来缓解这种冲突,结果却大多事与愿违。消费者乘车成本明显上升,地铁交通逐渐发达,那么打车就不那么必要了。于是,整个市场容量出现了回落,载客率下降,空车率上升,司机的成本率自然没有改善。
滴滴打车带着互联网的魔力高调登场,快速重新进行了市场需求与供给两方的资源平衡,一方面节省乘客的打车时间,规避了拒载的风险,另方面减少了出租车空跑的里程,实现资源的快速适配,在一定范畴内提升了两方利益。但是随之而来的悖论是,对于非移动互联网用户,尤其是非移动支付用户而言,导致了可利用资源的减少。我经常会建议年迈的父母出行务必打车,挤公交车必然在体力和安全上是于他们不便,后来发现他们还是依然坐公交车出行,我不免会有点恼怒,没必要节省这点打车费呀。有天母亲道出实情:我们老年人不会用手机叫车,路上的出租车都不停,所以我们打不到车。相信这个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无论是出租车公司还是滴滴打车都没有对此提出解决办法,慢慢的整个需求市场就由此出现消费者群体的自然淘汰结果,这是不利于市场良性发展的。
信息化管理不能解决CRM问题
我讲“信息化”而不是“互联网化”是因为滴滴打车严格意义上只是一个信息化流程管理的模式。滴滴打车通过信息流动对接上出租车与乘客适配资源,但是并进一步优化乘客在采纳出租车服务之后的体验环节。1,车况不会因此而改变;2,司机不会因此而提高服务水平;3,司机拒载由显性变成隐形。相信很多人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滴滴上明明显示周围很多车,但是等上10分钟没人应答,或者主动增加小费,或者反复重新叫车。
我在夏天的时候,每次打车都像赌命一样,希望能赶上一辆有空调并且车里的味道不至于担心会有中毒风险的出租车。即使外面气温已30多度,很多司机为了省油不开空调,坐在车里如汗蒸,交涉的结果有可能迎来司机的骄横无礼,乘客除了生一肚子气之外还没地方投诉。
互联网化一定是要在经营理念上能吻合互联网环境的用户体验为大的思想,如果市场不开放,资源不公平,行业呈现垄断结构,根本就甭带上互联网思维的帽子,因为用户没有权力去感受什么是“体验”,只有“被体验”。滴滴专车是第一个跳出这个传统死局的尝试,当然瞬间就触动了出租车行业的神经,因为突然间发现,原本自己碗里的肉怎么跑到别人碗里去了,而且自己还没有权力去吃。相对立的关系,乘客却觉得专车是极好的,能赶上一辆宝马5系配免费瓶装水和纸巾、西装领带的型男司机,专车的服务星级自然随之爆棚。亲历过饕餮盛宴的人,不一定不再吃路边摊,但是不会再只满足路边摊。
言归正传:Uber是来搅局的但搅得好
Uber自登录中国市场一直饱受非议和抵抗, 出租车运营和出租车辆的公司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怕了,怕什么呢,我来说说。
1,
2,
3,
Uber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如何暂且不论,就如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一样,只要能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行业的良性蜕变,都是具有存在意义的。
转载 朱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