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运城(6)古之大夏在安邑(运城)
(2010-12-23 12:17:44)
标签:
巫咸运城大夏《山海经》 |
分类: 安邑文化 |
我们来看《山海经》的记述:
《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大荒西经》: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经文所言成汤灭夏之地在“章山”。章山就是景山。革卦以汤武革命为说,以“泽中有火”为例,无意中道出了“盐贩之泽”就在大夏,且还有天然气(阴火)的自然现象。成汤灭夏的传说,讲到了“天降大火”,此其绝非偶然(详后)。
由巫咸引出巫咸山。郭璞《巫咸山赋》说:“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是巫咸山由巫咸而得名。《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条:“巫咸山在南。”《水经注·涑水》载:“涑水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
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郦道元又引《山海经》“巫咸国”、“灵山”等条,认为“巫咸山”就在今山西夏县境内。
大夏古之“盐贩之泽”,古人呼盐为“卤”,称盐之水为“卤水”,把煮盐叫做“煮卤”,谓盐巴为“卤巴”。古人以盐为卤,还记载在《说文》里面:“西方碱地也……东方谓之*[广+屰],西方谓之卤。”东盐为“*[广+屰]”(音斥)。西盐为“卤”(音鲁)。西方人称盐为卤,其事源尚无定论。就“卤”字之形而言,有三说:一是袋子里装盐粒之形;一是罐子里煮盐之形;一是癸地黑沙之形。笔者倡其后说。卤字来源于“卤”(《易经》之卤),《说文》作“甶”(鬼头,音福)。
大夏,墨子称它“有夏之城”或“夏城”。传说的火烧夏城之间和炎火之山,实为一地。破解这一故事的关键,在成汤伐夏桀。我们先不论夏桀是谁,成汤是可认定为商汤的,在《尚书》里还有他的一篇《汤誓》,说他替天行道灭了夏。传说的夏代与商代是怎么交替的,也是一个千古之谜。七十多年前陈梦家先生提出过“夏商同世说”①,很值得我们思索。前面已讨论过成汤伐夏在“章山”,即大夏之地“鄣”。墨子说天乃命汤受夏,并用“阴暴”毁夏城,有位叫“融”(祝融)的 人,把火烧到了夏城之间。《西次三经》是见闻,说在北方的槐江,看到了这场大火。郭璞注:“皆光气炎盛相焜妖之貌。”这场大火,是人为的还是自燃的,我们 今天已无法弄明。因为天然气大火,即可“投物辄然”,又可能因雷暴轰燃。总之,在的夏城章山之地,发生了这场大火,继而夏朝就被灭亡,成汤就登上了商王的宝座。这一推断完全与《山海经》所描述的古地理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