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经》与运城(6)古之大夏在安邑(运城)

(2010-12-23 12:17:44)
标签:

巫咸

运城

大夏

《山海经》

分类: 安邑文化
                      古之大夏在安邑

     大夏之盐产于运城解池,而大夏指的就是安邑。大夏之盐乃古代运城之盐。 大夏也就是的“盐贩之泽”。

我们来看《山海经》的记述:

    《北次三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

    《海内经》:有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

《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在经文里,与盐有关的记录还有位“巫咸”国,这个部落国家就在运城安邑,这个地区从古至今以产盐称著,亦当可作咸为盐说之间证”①。上述三条经文表明:大夏之地早在“虞夏”时代,已出现专门从事盐业生产的部落,他们以盐交换衣食,这就是巫臷民,其盐长之国就是“巫咸国”。这个地区又被叫做“盐贩之泽”,其国之人“名曰鸟氏”,也就是鸟族之民。              

    “景山”。在今运城市,向南望去,首先就看到盐池,这就是经文所言“盐贩之泽”。古语“泽” 言水,兼言“鱼”,所以有文献译为“鱼盐之利”。今羌语水呼“泽”,言鱼则呼“尔泽”。《易经》亦以泽言水,如《咸第三十一》言“山上有泽”,《睽第三十 八》言“上火下泽”。特别是《革第四十九》言“泽中有火”。先是有学者释盐之水火,继而有学者说解“离下兑上”,认为上卦为火, 下卦为泽,水火相克而有生有灭,是为革卦。经文云:“革,水火相息……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命”之说始于 此。汤武即史称之商汤,又叫“成汤”,他革了夏桀的命,彼可取而代之,始为殷纪。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就在《山海经》。

《大荒西经》: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经文所言成汤灭夏之地在“章山”。章山就是景山。革卦以汤武革命为说,以“泽中有火”为例,无意中道出了“盐贩之泽”就在大夏,且还有天然气(阴火)的自然现象。成汤灭夏的传说,讲到了“天降大火”,此其绝非偶然(详后)

    巫臷。注家注音“巫迭”或“巫至”。臷在古语是复辅音,当读如“至迭”。《史记》将它作“简狄”,《淮南子》则作“简翟”。其实,它就是“翟”。翟是鸟重图腾,古鸟音读如黎,如九鸟呼“九黎”,文献中将鸟重作“重黎”。翟今审音亦为两音,读哲和狄。复辅音分化后,“翟山”分别作“湔山”或“狄山”,文献中还有作“箕山”、“甘山”、“汤山”等。这些山其实都是中条山在不同地域的别称。、

由巫咸引出巫咸山。郭璞《巫咸山赋》说:“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是巫咸山由巫咸而得名。《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巫咸山在南。《水经注·涑水》载:“涑水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 ,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郦道元又引《山海经》巫咸国灵山等条,认为巫咸山就在今山西夏县境内。 
     
《太平寰宇记》6“陕州夏县”:“巫咸山一名覆奥山……巫咸山祠在县东五里巫咸山下。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白沙河南北 岸改建石堰记》:“解州夏县白沙河,一名巫咸河,发源中条山,出巫咸谷。正因为有诸多文献确凿的记载,近代研究中国上古神话的徐旭生及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等,均把巫咸山的地望定在今运城市夏县境内   

大夏古之“盐贩之泽”,古人呼盐为“卤”,称盐之水为“卤水”,把煮盐叫做“煮卤”,谓盐巴为“卤巴”。古人以盐为卤,还记载在《说文》里面:“西方碱地也……东方谓之*[广+],西方谓之卤。”东盐为“*[广+](音斥)。西盐为“卤”(音鲁)。西方人称盐为卤,其事源尚无定论。就“卤”字之形而言,有三说:一是袋子里装盐粒之形;一是罐子里煮盐之形;一是癸地黑沙之形。笔者倡其后说。卤字来源于“卤”(《易经》之卤),《说文》作“甶”(鬼头,音福)

   大夏之盐品,被《吕氏春秋》赞誉为“和之美者”。人们把大夏指在山西运城盆地,将宿沙指在山东,晒为卤、煮为盐。盐史专家认为,我国古代盐源有二,即山东的海盐和山西的池盐。   

大夏,墨子称它“有夏之城”或“夏城”。传说的火烧夏城之间和炎火之山,实为一地。破解这一故事的关键,在成汤伐夏桀。我们先不论夏桀是谁,成汤是可认定为商汤的,在《尚书》里还有他的一篇《汤誓》,说他替天行道灭了夏。传说的夏代与商代是怎么交替的,也是一个千古之谜。七十多年前陈梦家先生提出过“夏商同世说”①,很值得我们思索。前面已讨论过成汤伐夏在“章山”,即大夏之地“鄣”。墨子说天乃命汤受夏,并用“阴暴”毁夏城,有位叫“融”(祝融) 人,把火烧到了夏城之间。《西次三经》是见闻,说在北方的槐江,看到了这场大火。郭璞注:“皆光气炎盛相焜妖之貌。”这场大火,是人为的还是自燃的,我们 今天已无法弄明。因为天然气大火,即可“投物辄然”,又可能因雷暴轰燃。总之,在的夏城章山之地,发生了这场大火,继而夏朝就被灭亡,成汤就登上了商王的宝座。这一推断完全与《山海经》所描述的古地理相符。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大夏在安邑,汤武革命在安邑,商汤战夏桀在安邑,鸣条之战在安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