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猪排与面拖大排
标签:
吉利猪排面拖大排炸猪排 |
分类: 工笔.上海 |

(原文发布于 2010-12-30 新浪博客,整理存档)
上海最大众的西餐,莫过于炸猪排,街头巷尾都能做。做得好吃不好吃,是另一回事儿了。吃的时候,要蘸梅林黄牌辣酱油,后来改叫泰康牌。倒之前瓶子先要晃几下,把沉淀在底下的香料摇起来,味道更好
- 那原是Worcestershire sauce,诞生于英国,广东人称之为“喼汁”。
虽说是西餐,我却一直不以为然,想着必定是海派改良的,难道世界上还有比中国人更会料理猪肉的吗?若干年后,头一回在欧洲坐火车,餐车上居然也吃到了这种炸猪排。欧洲人虽擅长牛羊肉,但中欧这一带,尤其是德国、奥地利,猪肉的料理,也算是有模有样。西式炸猪排,应该叫维也纳肉排Wiener Schnitzel,在维也纳,这菜相当于北京烤鸭在北京的地位。原版Wiener
Schnitzel其实用的是小牛肉,猪肉则是家常普及版Schnitzel Wiener
Art,当然你也可以用鸡肉、火鸡肉。如果在两片肉排里面夹入奶酪和火腿片再油炸,被叫做Cordon Bleu Schnitzel
(蓝带猪排或瑞士猪排) -
听起来蛮高级的,其实不怎么好吃,我觉得太腻,画蛇添足,不如纯粹炸猪排的香。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不得不提的,是日本的Tonkatsu,原先也是传自欧洲,将牛肉改为猪肉。Tonkatsu中的Katsu谐音“胜利”,大概是人们以吃炸猪排来讨吉利,所谓“吉利猪排”。
不得不提的,是日本的Tonkatsu,原先也是传自欧洲,将牛肉改为猪肉。Tonkatsu中的Katsu谐音“胜利”,大概是人们以吃炸猪排来讨吉利,所谓“吉利猪排”。
不过,对于老上海人,更亲切的是油滋滋的“面拖大排“。鲜得来得排骨年糕,最是大名鼎鼎。
这两种炸猪排,分别采用“拍粉”和“挂糊”的不同方法。
这两种炸猪排,分别采用“拍粉”和“挂糊”的不同方法。

家里炸排骨,最好不要带骨头的。带骨的比不带骨的肉熟得慢,烹饪时间长,会失去更多的水份,嫩度欠佳。如果讲究口感,里脊才是炸排骨最好的选择。您可别去买那种大排骨,那可要“事倍功半”了。最好是小里脊(腰柳肉),瘦而嫩,煎炸好吃。一条里脊横切三或四份,盖上保鲜膜,用肉锤或刀背拍成扁平大片,6-7mm厚,再用叉子叉几下,切断肌理。然后撒少许盐、黄酒,腌片刻,拍上少许淀粉。材料准备完毕。
吉利猪排
“吉利炸”,就是将肉排
(猪肉、小牛肉、鸡肉等)扑一层淀粉,然后挂蛋清糊(或buttermilk),再拍上面包糠,用干净的勺背压一压,使得挂糊附着更为牢靠。面包糠Bread crumbs,法国人叫chapelure。一定要用咸面包糠。用甜面包做面包糠,糖份会令炸物发焦。如果没有面包糠,用粗粒玉米粉或粗粒地瓜淀粉(注意:地瓜粉有粗、细两种)。我常用苏打饼干,用粉碎机打碎成屑,用多少做多少。
需要制作一个发酵面糊
材料:
1/2杯+3tbsp杯低筋面粉1/4杯淀粉
1个鸡蛋,轻微打散
4tbsp黄油,切片
半包/3.5g速效酵母
1/8tsp baking soda
少许粗盐,五香粉和现磨胡椒粉
1/4杯温水
3/4杯全脂牛奶或buttermilk
做法:
将牛奶和黄油小火加热融化,冷却后加入其他面糊材料(鸡蛋和baking soda除外),拌成不稀不厚的面糊,室温静置90分钟,再拌入鸡蛋和baking soda,搅拌均匀。食物拖糊后捞起,三五滴糊掉下即可收住的程度。

油锅四成热,肉排裹上面糊,下锅炸至金黄。五成热,再炸一遍。
猪排炸好后,不要马上吃,应放在铁架上,让余热令猪排熟透,汁液分布均匀。再用厨纸吸干油份,吸干油更能保持酥脆的口感。
金黄的外层,咬一小口,酥脆的,再咬一小口,便是香嫩的猪肉,混合着香甜的汁液,幸福感油然而生。撒几滴柠檬汁,配一碟自己心仪的chili
sauce、Worcestershire sauce或酸奶油,这就是我喜欢的炸猪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