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饭桶”与“吃货”

(2012-04-07 01:29:04)
标签:

饭桶

吃货

gourmand

gourmet

分类: 闲言碎语

我们读书的时候,常以给班内同学取外号为乐。但凡姓汤的,总叫“汤包”;姓范的,无论男女,均为“饭桶”。从小学到高中,已是俗成惯例。此举虽捉狭讨厌,但并无恶意。这年头,网上十个倒有八个自称“吃货”,却没人自诩为“饭桶”的。其实,多数“吃货”不过是些饭桶或者馋嘴之人。究其缘由:
有些人,是不解“吃货”的本意。“吃货”的原义是指追求美食的人,讲究吃,而非贪吃。“吃货”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美食的来源、文化和发展。同时“吃货”多少也应该有些厨艺,并且乐于与人分享。这叫“吃货”,“吃主儿”,或者“美食家”。比如袁枚、苏东坡、陈梦因、唐鲁孙等。蔡澜先生也算一个。“吃货”这词儿多用于赠人的赞誉,通常是较为熟络的友人,而不宜自诩。我们讲:某某某是个“吃货”" - 带一点戏虐,一点夸奖,还有一点嗔怪 - 应该是这么一种语境。
也有些人,是真的“二”。觉得自己很会吃,很懂得吃,所以以“吃货”自夸。吃得越多越好,越是知道美食无止境,越是不敢自吹自擂自己是“吃货”。世间的学问,大凡也都如此。恕我眼拙,喜欢自夸的人,大多美食鉴赏能力也都不怎么样。
不少美食爱好者,会自谦为“饕客”。饕餮,原是龙的第五子,十分贪吃,最后活活把自己撑死了,一举成名,千古流芳。如果单纯是为了表达对于食物的热爱,大胃王们倒不如直接自称“老饕”或“饭桶”,岂不比自称“吃货”更萌更率真些

“好吃”二字一直和“懒做”并联,古往今来都被当作贬义词。时过境迁,好吃、爱吃、能吃已然成为“真性情”,这也无妨。只是“挑吃拣喝”居然也成了“懂生活”的代名词,引来附庸跟风之人无数,似乎忘了这原是缺少教养的表现。知道什么是好吃的,但不能挑好吃的吃 - 通常父母会这么教育。
我向来仰慕“吃货”,羡慕“饭桶”。饭量大,说明身体好,也是一种福气。但我讨厌那些以“吃货”的名义挑吃拣喝之人,更讨厌那些未必是真的挑吃拣喝,却将挑吃拣喝当成美食鉴赏,自命风雅之人。
周游世界,遍尝美食之后,变得越来越嘴刁,吃什么非得怎么怎么着,什么什么的都看不入眼。您这么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无非想表达自己见过世面。好比曹禺<<北京人>>中的姑老爷江泰,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举凡一切烹调秘方都讲得头头是道,说得有声有色。这般吹嘘,想着夸显过去他若何的阔绰豪放,获几许朋友们的崇拜和称赞,为不得志的生活平掉一抹穷酸。
这样的人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动辄饮食要多精致,多挑剔,豆芽里塞肉,二十只鸡配个茄鲞,搞得鹤立鸡群。这是一种低层次的“装十三”。
另一种是,厌弃燕鲍翅,大家酒席台面的,他非要来一碗猪油阳春面,鸡立鹤群,把怪癖或矫情当成品位。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装十三”。现在比前一种更流行。
我们能吃饱,并且有条件吃好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人对于食物原始的本能的热爱是始于饥饿,而非鉴赏。虽说现在开始有条件挑挑拣拣,但见识的食物也还都有限。一碗饭,几盘菜,丰俭随意,喜欢就好。平常生活,何必如此? 何况原本都是些泡饭裹萝卜干的底子,这辈子想装成美食家也装不像。

西语中,也有gourmand和gourmet两词之分。
前者源自Middle English,原义“贪吃的人”,沉溺于味觉的贪恋与肉欲。比如Alamanch des Gourmands(老饕年鉴) - 常为美食爱好者们的自谦之词。
后者源自Old French,意思是“侍酒的仆人”,引申为“美食家”,未必出身大家,却懂得食物,珍惜并尊重食物的人。不挑剔,但讲究。除了品尝与观察,更会思考和改进 - 乃人们对于美食家的称誉。
“饭桶”也好,“吃货”也罢,都是积极美好的生活态度。只不过,建议“非吃货”们别再把自己吹嘘成“吃货”。用词不当也罢,若名不符实,老这么绷着,自己受累不算,搞得我们这些仰慕者听着也别扭。还不如踏踏实实,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哪怕做个简单快乐的“饭桶”不也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