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践疗法的自我概念
(2010-04-18 08:57: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理学 |
悟践疗法的自我概念与其他心理学流派不同,不仅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对“自我”相对全面的理解,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丰富了其内涵,更在实践活动中为自我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对这一系统的“自我”概念可以从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角度分别介绍。
(一)自我是相对独立的自组织系统
“自我”的含义首先在于是与“他”相对而言的,因而自我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系统内部,机体形成了一种平衡、稳定的自我和谐状态。同时,为了保持内部的和谐状态,机体具有本能的调节功能,从而使自我成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当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出现时,自我的自组织功能会自发地以警觉、纠察、制止、包围、消灭等一系列过程清除这些不利因素,或将其转化为对健康有利的因素。如健康的机体发生感染或癌变后,免疫系统会在第一时间自动激活,并通过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消除病变,同时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如果能对自我的这种自组织功能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人就能获得根本的自信。基于这种自信,自我的健康、发展与完善都将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其结果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自我这一相对独立的自组织系统视为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并以辩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视角理性地认识自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如《老子·第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如后世南北朝的佛教居士傅翕(497~569年)的《悟道偈》: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这些都是对自我独立的自组织功能的描述。后来发展形成的完形(Gestalt,格式塔)心理学、科学哲学的老三论(SCI)和新三论(DSC)也都在不同的角度对此有科学的论述,可参见本篇第七章第三节二及第二篇第六章第一节二。
(二)自我代表其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自我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同时具有相对性的意义,这是相对于自我之外的环境而言的。因此,自我是其本身与环境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代表。首先,自我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完成的,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以社会环境为主。无论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还是个性的形成,都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而成为无本之木。其次,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既是基本健康的保证,也是整体健康意义。在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上看待健康可以发现,自我在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是自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代表,关系和谐的不同程度决定了健康的层次和范畴。从基本健康到整体健康都是这一和谐关系的不同体现。再次,自我实现只能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完成。不仅自我的形成基于环境,最终的自我实现也必须落实于环境,与环境的关系是自我从诞生到最终完善须臾不可离的线索。自我实现时,人进入忘我和无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从个体自身而言,产生的高峰体验是一种快感和美感的效果;从与自我相对的他人方面而言,人我的对立关系消融为浑然一体,自我进入了更广的范畴,通过助人为乐实现自我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其意义在于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孔子将对他人的爱作为“仁”的定义,可理解为社会环境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论语·雍也》中,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可见,自我实现的人(仁者)不仅放松(静)、健康(寿),而且与山、水等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达到了和谐(乐)。后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心理治疗中格外看重治疗关系,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自我与环境间的关系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自我具有可知性和可行性的特征
自我既不是与世隔绝的绝对独立系统,也不是闭门造车的自组织系统,更不是不可认知和不可操作的模糊系统。自我的可知性、可行性的特征直接体现为悟践疗法的“悟”与“践”。一般情况下,由于人的认知功能本身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加之各种无关信息的干扰,使人在不同程度上迷失了自我,于是对自我持消极和被动的不可知论。但是,当身心放松下来,过滤、屏蔽掉无关信息后,认知功能突破原来的局限性而大为改善,自我也由原来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变得水落石出,既可以被更全面地认知,也可以发挥其可塑性而被有目的地加工、改造和完善。自我成长和完善的七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将在下一节分别介绍。
自我本身是知与行、悟与践的产物,而知、行、悟、践都是无止境的,因此自我的可知性和可行性也具有相对性的特点。换言之,在生命中,自我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对其的知与行始终无法一劳永逸。对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只能无限地接近,却难以下绝对的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如《老子·第一章》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可”又“非常”,体现了自我相对的可知性和可行性。佛教提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其中“唯”是接近的意思,也体现了自我的这种相对性特点。因此,自我的成长和完善既是可能的,也是任重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