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垃圾桶说  马桶学说

(2010-02-11 22:03:03)
标签:

情感

分类: 心理学

随着社会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公众对这个行业及其从业者形成了各种见解,其中一种理解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就是让人倾倒心理垃圾的地方。”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宣泄”的确是心理咨询的功能和手段之一。这种理解潜在的含义可能是:“心理医生就是心理垃圾桶。”

现实中,许多心理医生经常遇到的别人这样的关心:“您做这行,心理素质肯定特高!要不然,天天面对那么多负性的东西,早晚有一天也要崩溃吧?”

刚刚从业者听了此话,不免因为分不清对方是关心还是威胁而感到困惑。从业较久者一般对此并不在乎,不仅自己接受了以垃圾桶的方式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鼓励其他同行也如此接纳。这种见解可以称之为“垃圾桶学说”。

同时,有些从业者(包括专家)不同意垃圾桶学说,提出了“马桶学说”。马桶学说将心理医生比喻为马桶。具体而言,第一,马桶的皮很厚、很硬,撑不破;第二,马桶的壁很光滑,挂不上脏东西;第三,马桶下面有个孔洞,有什么东西都可以漏掉。

马桶学说似乎比垃圾桶学说更为优越,因为它更多地关注了心理医生的积极功能,尽管其中不乏调侃意味。

调侃之余,不难从两个学说中感受到从业者的一丝无奈。同时,可以发现,无论垃圾桶学说还是马桶学说都不免使心理医生功能固着。心理医生在工作中的收获不仅仅是符合规定的物质方面的回馈。求助者每次见面都比前一次快乐,并且都更愿意和医生分享这种快乐。这始终能让医生受用,工作起来也越来越有干劲儿。快乐是可以增值的,增值是在分享中实现的。其原因是,心理咨询的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人是灵活的,互动中产生的劳动价值——快乐自然也是灵活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然是活水,为什么要把它当成“垃圾”呢?孔子说:“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心理医生不是垃圾桶,更不是马桶,不是容器,而是完全可以超越功能固着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