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寂欲除 治疗强迫
(2009-09-10 21:38:44)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理学 |
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
佛谓之曰:“欲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按】这是《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的文字。《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至今已流传二千余年。如果去掉宗教的形式,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可以发现,这段精炼的文字记录了(释迦牟尼)佛的对一位强迫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案例。可试作分析:
根据现行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强迫症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本例患者的症状集中于有关性的内容(淫),产生了自我强迫和反强迫的强烈冲突(患),症状持续存在(不止),并有自我阉割的强迫冲动(欲自断阴)。
为此,佛作出了心理诊断和治疗的方案(断心),同时否定了不当的诊断治疗(断阴)。进而分析并肯定了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如功曹),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起到了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性欲产生于意识,意识产生于前思、后想,导致内心不安,这是在认知层面对病理心理学机制进行的解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放松身心,使思、想二心寂静平和,则刺激(色)与行为反应(行)就不会(非)再起作用。内容上有认知治疗的作用,诗歌(偈)的形式便于记忆和反复吟咏,时时用以指导、调控身心的活动,于是又有行为治疗的意义。最后佛强调,诊断治疗的策略是权威专家(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作出的,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论证,效果确切,鼓励患者身体力行自我治疗,于是有了暗示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