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枕上唐诗·笔记 |

他是自封“五言长城”的刘长卿。
一、写意里面煮烟火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幅很美的水墨写意画。曾有不少人以“日暮苍山远”句为题目行文,也有人取“日暮苍山远”之意拍成影像,极目苍山,道阻且长,除了画面里行走的那人,余处皆可安放各自文字,这便是这首诗最大的妙处。但若真以为此诗清泠至不惹烟尘,又大错特错,诗人实在是在写意里面煮着自己不如意的人生。
一幅风雪夜归人,有人读到温暖,有人抵达苍茫,唯有挑灯落墨的人跳出当局,用他半世笔力,仅用二十个字,为我们烘托渲染了这样一种意境,不得不令人赞叹。
相信许多人与我一样,读这首诗自然会联想到另一首,那首极清极远的《江雪》。
二、到底是诗人在弹琴还是诗人在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此诗据《刘随州集》诗题原为《弹琴》,但有学者认为,从诗句中“静听松风寒”细味,题目有“听”字为妥,所以,《唐诗三百首》收录此诗的题目为《听弹琴》。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是地地道道的外行,但就是因为这几个字的注释,让我反复沉吟此诗若干遍。我觉得弹琴与“静听风入松”并不冲突,此处可否有三指:一指演奏者一曲终了,正逢风入松,而临风静听;另一种诗人拂过琴弦,弦中尽显松风之音;再者,便是诗人是个侧耳的听音者。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妄加揣测,惴惴不安。
《听弹琴》诗流露的是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他虽清才冠世,但他性情不合时宜,刚直且自负,注定会有一波三折的遭遇,虽捏着古调与盛唐时候的壮志,怎奈偏逢乱世,一腔抱负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七弦琴仍在,古调仍存,松风阵阵,溪水潺潺,当下弄古音的人,一定会有扫过琴弦的那一刻,与他相逢在一片松林中,或者这阙小诗中。
三、四处飘摇,无法摇落周身雪
每个诗人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用词,刘长卿极喜爱“摇落”一词。
“自古悲摇落”、“摇落楚人稀”、“摇落行人去”、“摇落感衰容”、“摇落淮南叶”、“摇落秋江暮”、“江枫日摇落”、“秋山日摇落”、“摇落暮天迥”、“寂寂江山摇落处”,这些都是分散在刘长卿各个诗词中带有“摇落”一词的诗句,可见他对“摇落”一词是多么的情有独衷。
《余干旅舍》一诗,起句就是“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此句意向该是从《楚辞·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脱化而来。刘长卿多数诗作的基调都是在此基础之上,与他郁郁不展的情志有关,他只觉周身覆盖着阴郁之气与积雪,虽说西风扫尽落叶,草木得见筋骨,而自己多么希望能摇落种种坎坷,露些光芒,呈现气骨。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哪。”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一样,清泠中又透着烟火。
四、吊古伤怀,徒呼心境
徐竹心说,《长沙过贾谊宅》是唐诗精品七律,此言不差。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同身受这回事,可遇不可求,贾谊当年被贬谪流放至楚,几百年后,一个与他境遇相似的人在这里为他们相似的命途发出吟哦。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化用贾谊的《鹏鸟赋》,悲凄黯然的心绪跃而然出。当刘长卿想到贾谊说:“庚子日斜兮,鹏鸟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的感喟时,自己心头也一定陡生了抑郁之怀。人生本如白驹过隙,中间被贬被投狱被战乱打乱人生步伐,这便耗尽他人生最好的年华,他之才华注定要在大唐日渐衰颓的境况里勉强迸发出几丝幽光。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这几乎是对不公的命运的呐喊,然而也只是呐喊,一个人的命途在众多美好事物集体殒落前,犹如沧海一粟,所有的委屈与冤情犹如他及第的情景,都是草草了之。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怜贾谊何尝不是怜自己!大唐已现飘摇,诗坛虽然依旧争鸣,但不得不提的是,之前诗人笔下自然流露的昂扬之势,在此时皆带上了悲音,盛唐气象,已于众人诗歌里逐渐瓦解。
附:刘长卿读完了。《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其四首诗,四首诗,恰好映照了他人生当中四次重要的落魄时候。查资料才知道,他的诗作当中不只喜用“摇落”二字,还喜欢用“掩扉”二字,甚至被人称为“闭门诗人”。他官至随州刺史,被称为“刘随州”,只可惜,这样一个清俊之才,却没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后一篇:一边风霜戎马,一边红尘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