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边风霜戎马,一边红尘薄名

(2021-01-29 09:10: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枕上唐诗·笔记

王昌龄


他是中唐名气很高的边塞诗人,获得诗名的同时,也因与霍小玉的一段爱情,成为《西厢记》与《紫钗记》的男主人公原型而获得薄幸郎之名。他是唐时边塞诗作创作的终结者,他之后,可圈可点的边塞诗几乎没有了,恰似软下来的大唐筋骨。《唐诗三百首》收录的他的这四首诗,平实白描的写意手法,让我一度与立马横刀的飞将军的形象联系不到一起,或者是我巧取意象了,他不是李广,他是李益。

一、戎马生涯,除了遇见诗,还遇见外弟
做为飞将军李广之后,不得不说,李益身上一定流淌着一种印迹,亦或者是一种召唤。虽说中了进士,已经打开入仕之门,但“功名只向马上取”成为他首选的人生方向。从小习惯了颠沛流离的李益,对于边塞的戎马生涯也习以为常,边塞大漠一待就是大半生。

安史之乱后,大唐日趋衰颓,李益在未卜的道路上前行时,遇到人生一大快事,他遇到了阔别已久的、经过一番询问后才敢相认的外弟。

说这是一场旷世的相逢也不为过。战乱四起,音信阻断,所有的距离都需要用马匹船只或者脚步来丈量, 有的亲人一辈子也许只见过一次。

所以,在唐诗中,那些相逢与别离的诗都无比生动而真挚。
此诗朴素自然,却倍感亲切,想象着李益小心翼翼求证眼前陌生人是否是自己的亲人的场面,一面感动,一面莞尔,一面唏嘘。

二、引古惜兴亡
唐诗留下许多怀古之作,读过后,还是杨慎总结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妙。
李益途经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的汴河时,勾起了吊古伤今之情。文人那一腔子墨,被情怀、抱负、史事、阅历等经年贮存发酵后,会在一个时刻自然而然借笔墨流淌出来,正如这首《汴河曲》,早就蛰伏在李益的必经之路等他来相认。

汴水东流,杨隋成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李益身处中唐的动荡时期,他凭古吊今,伤怀感事,其中更多的是无奈。

尤其最后一句“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杨花”一词寓意双关,又完全与全篇堤柳贯通而下。

三、他的边塞诗,字字饮风噙沙
李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他在边塞生活了长达二十多年,年近花甲时,李益才进入天子视线,被调回京城,一直做到礼部尚书。

李益的边塞诗褪下了盛唐时狂放而昂扬的格调,久经沙场的他,肌肤被风沙打磨得粗粝,诗作被打磨成塞外玉石,字字透着晶莹的质地,句句蕴含着沉郁和悲悯,影、音、情完美过渡,吟者怎能不动容。这也就不奇怪,此诗一出,天下顿被传唱的原因。

感慨刚发完,我也轻轻吟诵起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一首《江南曲》,忽有故人心头过
一提李益,除了想起他的边塞诗,还会想起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霍小玉,一个为他郁郁而终的女人。
李益这首《江南曲》更接近民歌,通俗明了的诗句唱来朗朗上口。如果说,李益是因战乱而辜负了霍小玉未免牵强,毕竟他见霍小玉最后一面时,是被看不下去的路人于夜黑风高时分,将他“羁押”至霍小玉的病榻前的。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多情诗人薄幸郎在霍小玉面前是如何自圆其说自己的那些不得已的。

又或者《江南曲》本是霍小玉见到他后的怨恨之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样一个心思细腻的诗人,缘何会想不到霍小玉为他朝暮思念,即然做不到,就不该许霍小玉一个空念头,到头来害人害己。

于是,任凭他的作品多么熠熠生辉,人品也将诗品打了折扣。

附:李益读完了。度娘里说,李益因霍小玉临终时发了对他的诅咒,故而不能对自己的妻子放心,每每出门时,会将妻子捆缚,甚至不允许其穿衣服,这是不是有些八卦。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多少情感纠缠,是一个人的功课与业,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脚本,所以,不要妄加评判。一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