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枕上唐诗·笔记 |
一、李颀的三首
他个性疏放超脱,厌薄世俗,虽考取功名,仍觉得一颗心没有着落,故而在众多的边塞诗里,他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诗句暗表着自己沼泽之远的情志。他刚入仕,却又辞官出仕,他怀揣一颗出仕的心入世,最后又以入仕的姿态出世。他足迹多数局囿于河南,以另一种骄傲诠释着这万丈红尘。他是唐诗人李颀。
在众多唐诗中,李颀的作品不是我熟悉的,但能被千挑万滤选进《唐诗三百首》中,一定有着它另种出彩的地方,《古从军行》便印证了我这种猜测。
《古从军行》李颀是用了三只眼将边塞气象行云流水铺排下来的。第一只眼,常见的莽莽风沙,黄昏饮马;第二只眼,琵琶幽怨与玉门雨雪;第三只眼便是哀鸣的胡雁与落泪的胡儿,这是其他边塞诗中极少见到的一眼。
再细读,还可发现李颀的诗作极具音韵美。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五个基本音阶,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简谱当中的1、2、3、5、6,宫音,其声漫而缓;商声促以清;角声呼以长,徵声雄以明;羽声沉而细。沈熙乾评此诗说,“此诗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若以五音论,调起沉而细,转的呼而长,结的促清,余韵漫而缓,想必在当时谱曲吟唱后,定将当时盛唐唱得熠熠生辉。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依旧有三只眼。此诗先抑再扬后挫,音韵自然先拂宫商,后至角羽。唐诗里有许多描写弹琴技艺高超的诗句,而李颀这首,让我独想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想到神仙和妖精。
《送魏万之京》借写送魏万去京城写尽自己当时因结交薄幸的纨绔子弟而家财尽散的辛酸经历。京城之繁华于李颀而言是隐痛,那些颓靡的过往于他只有八个字的感慨,便是“关城树寒,御苑砧多。”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李颀三首诗。他与韦应物都有类似经历,不得不说他们都是极为聪慧之人,年少时期挥霍光阴,人至中年考取进士。是不是因为他们年少时经历过轻薄纨绔挥尽家财的时光,从而使得后来褪尽铅尘。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对与错,其中滋味,各人各得。
二、王之涣的两首
如果以武功论诗,他的诗当属华山论剑级别的。技法娴熟,毫无造作之态,一招一式浑然天成,除了能看到才华,还能看到天分,年少时豪侠义气,常击剑悲歌,人生快意,纵马江湖,不屑官场诽谤,来去洒脱,真真担得一个“豪”字。他是王之涣。
无数次想像王之涣登临鹳雀楼极目远眺时的情境。他用最为朴素与直白的字词勾勒着最直接的感触,却造就了最为深奥的哲理在其中。最为有趣的是,这首诗让后来每个登高眺望的人都有了一种依托。
这浓缩万里于咫尺、又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笔墨足足将盛唐的文坛与乐坛震响了百载。
依旧是那条黄河,他笔锋一转,刚才还沉浸在奔赴东海的滔滔黄河立时变成了一幅写意画,黄河静远流深直上白云,远山之处托着一座孤城,王之涣知戍守边疆之苦,于是宝剑一指,虽悲亦壮。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之涣两首诗。说来实在另人惋惜,他的作品多数不知去向,《全唐诗》也仅存录了六首。从来曲高而和寡,他提剑于华山之顶,随便提溜出一首,也能震响盛唐文坛。
三、祖咏的一首
他翦刻省静,言尽便罢,即便是进士之试,也遵循意尽而不废字,不肯拘泥于考试形式,却没想到被破格录取,又终身未授官衔。在众多诗人之中,他不算是耀眼的一颗,却也曾拨动过一根琴弦,气虽不高,调却凌俗。他是祖咏。
一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让祖咏在边塞诗占得一席,此诗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丝毫不逊色其他名作。
当祖咏放目燕台,诗情与男性荷尔蒙碰撞之后,身躯里便植入了驰骋苍茫沙场的欲望,那凛冽的风,猎猎的旌旗,笳鼓与冷月都成为披挂上阵的铺垫。虽有未被重用之憾,幸而神思可以放牧,自己耕就一亩三分心田,也不算枉来一遭。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只收录了祖咏《望蓟门》一首诗。他的圈子比李颀还窄些,他该是位极为克制之人,要么性情散淡,人常说诗以言志,他的几首诗歌中,表达的心思都是点到即止,只是微澜,未及荡漾,便见收束。
四、王翰的一首
他也是诗集失传的一位,全唐诗也寥寥几首。史料称他豪健恃才,倜傥不羁,我无法捕捉他的大貌,却发现他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他喜聚善饮,听曲论美,恣意欢谑之下,他或者会羞涩报以嘿嘿一笑道:莫笑我放诞,出丑了;又或者以不屑之语道:君莫笑,度生死之外,便是本真。他是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首耳熟悉能详的边塞诗。初读这首诗时正逢年少,觉得字字藏着悲壮,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竟读出几分诙谐之境,当生死大义都置之度外,生命的形态就被完全释放,这暂刻的酒酣醉卧,胡髭目裂,甲胄横斜,明日跃马杀敌时,一个个又还原成英雄本色。
人每时每刻都在蜕变,物质的细胞,精神的感悟,无一例外。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只录其一首。王翰才情斐然,如果把他放在当今社会,也许他会被划入钢铁直男的行列,任你东西南北风,他只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一边以儒客行走于大唐、一边又以不羁的性情戏笑人间,这么耀眼的行为方式,不是被人称道便是被人指摘,所以他一贬再贬后,最终卒于途中,虽令人唏嘘,也不意外。
五、高适的三首
从丐帮帮主到封侯拜相,他一路披荆斩棘,从一个九品封丘县尉至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自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高适而已,众览大唐边塞诗作,虽各有所长,众人亦各有所爱,若论成就最高,当属他无疑。他是高适。
一首《燕歌行》虽是唱和之作,高适却唱出新调。盛唐的边塞诗从来都是昂扬的,他的笔触似架设在当时战场之上的一台摄像机,依旧以昂扬的姿态描写了边塞的战况,并开合自如地渲染出一幅慷慨悲凉、雄健激越的气氛,关键是他的笔触探及到战争对人性的叩问,这便不多见。他这第一大篇宏作,无疑奠定了与他当年四处落拓的丐帮帮主的身份相吻合的边塞诗作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他后来逆袭转身的序幕。
《封丘作》高适毫不掩饰自己被大材小用之憾,压抑与不满跃然纸上,无奈当时的君王不懂他,只想一心做事的高适,不仅被繁缛的公门百事条例束缚着,还被拜迎长官的风气折磨的不堪,此诗虽胸臆之语,却字字见气骨,三年之后,高适辞官而去。
《别董大》正逢他落拓之时,却不见凄清缠绵、胸怀不展之郁态,这首赠别诗,为大唐柳色构筑了另一种颜色,虽然都是天涯沦落之人,相惜相知与相信之意取代了愁苦郁闷与迷茫,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句里藏着多少殷殷祝福与鼓励,这句话可与“士为知己者死”等重。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收录高适诗三首。高适这人挺有意思,从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后,又过三年,人生一路绿灯,直至被封侯。他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称为“边塞四诗人”,早期的时候他与李白关系尚可,后来两人因一些事情,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六、卢纶两首
他是中唐诗人当中屡试不第者,虽然未能以科考跨入仕途之门,他却以极强的社交能力一跃龙门,另辟蹊径为自己打开了入仕之门,虽说仕途之路也是昙花一现,但“大历十才子”冠冕的头衔也不是摆设。他是卢纶。
文字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裹挟着心绪字词累牍一发冲至笔头,当然,这前提一定是要有驾驭它们的功力,比如卢纶。
想必是卢纶偶尔翻阅《史记》,被一段故事吸引,除了引发诗人的想像,还引发了男儿对英雄的膜拜豪情,于是他吟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正如粮食提醇得到琼浆,鲜花细榨得到精油,区区二十字,字字皆妙。
另一首《塞下曲其三》不只为读者铺排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画面,这首诗里还充满了美学素养。吴冠中说,一个人学绘画,如果没有足够的美学素养和底蕴,你描摹得再多,练得再久,充其量是掌握了绘画技法的匠师,终难被称之为“家”,诗亦如此。
附:卢纶的诗读得不多,他的资料也不丰沛,但从他有着极好的人缘与众多的朋友来看,他是个比较温润之人,情商也较高,如果在当下,他会是一个相当优秀的HRD。
七、陈陶的一首
他是晚唐诗人中屡试不第者,他与卢纶应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之人。他自负而格高,写下许多时运不济之句,例如“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 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虽然最后命运并没有给他丝毫的逆袭机会,他也没有沉沦,便是对美妓也能“老去风情薄似云”,他起初是 个“颇负壮怀,志远心旷”有求而隐的高士,经过世事浆洗,后来却真的修炼到褪掉尘衣凡心,羽化成仙了。他是陈陶。
《陇西行》是边塞诗里悲剧色彩最为浓郁的一首,细忖陈陶这首诗,又得另一种感悟,仿佛这诗暗合着他的宿命。
“誓扫匈奴不顾身”起句豪气冲天,即有初唐时边塞诗的豪情,又似陈陶初涉世时写下的“ 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岗。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之傲。
“五千貂锦丧胡尘”接着表述精锐的部队皆命丧在胡骑之下,似合着唐已下滑的国运,更似陈陶自己屡试屡败后的自嘲:“ 江湖水清浅,不足掉鲸尾”。
“可怜无定河边骨”句一转,由中唐衰落至晚唐,也暗合着陈陶无处伸展抱负渐而心灰意冷。
“犹是春闺梦里人”句恰如其分应了他那句“ 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间一流水”,可不就是繁华如梦。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只收录了陈陶一首诗。他有着失意的出仕之心,人生道路不是很跌宕,但心志却陡起陡收,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为你打开了一扇窗。陈陶若出仕得意,说不定就不会有他后来的“白日飞升”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