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预测:实行9年的“黄金周”被以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为标志的“小黄金周”取代,原来的休假格局被打乱,消费格局也随着应有相应调整。2008年,假日经济将出现新卖点,也会面临新的问题。
分析:在国内经济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国家推出了“五一”、 “国庆”等长假制度,被商界成为黄金周。之后,黄金周的弊端日益凸出:资源浪费、交通拥堵、价格暴涨、服务下降、环境破坏等。以至于有些人开始认为,假日经济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具有短期性、暴发性的特征,可以使旅游、食品、娱乐等行业在假日期间出现“即期繁荣”,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做法非常的不“经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社会来讲是明显的净损耗,交通拥堵、价格暴涨、服务下降挫伤了消费者继续消费的积极性。
其实,假日经济的提法本身没错。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
曾经的“黄金周”只是特定时期的过渡性质的产物,其真正意义在于第一次明确了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权利。因为是长假,确实创造了消费市场的即期繁荣,但从长期的观点来看,长假前后出现的消费萧条以及长假期间造成的巨大的社会成本,足以抵消长假期间超额消费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008年,国家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中华传统节日为法定休息日,有两大利好。首先,节假日要更加人文,更加传统,这也是节假日的诉求点。我国是五千年的礼仪之邦,传统节日扎根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悠久的文化魅力。将传统节日恢复为法定假日,有利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第二,从商业角度看,变大“黄金周”为小“黄金周”是调整资源配置,将原来集中的资源化整为零,可以缓解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
不管舆论怎样褒贬,不管是大“黄金周”还是小“黄金周”,都是商家赚钱的机会。事实上,目前假日经济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和我们商业企业经营水平不高有关,其中,提升假日附加值、深化假日吸引力,是国内假日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2008年,商家要针对传统节日和“小黄金周”的特点开展营销活动,在组织货源、产品结构等方面,作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多组织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联产品,引导节日市场的消费。
围绕2008年的节假日调整,相关部门的管理及服务品种也必然做出相应调整。调整得是否到位,今年端午节能初见雏形,调整得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是否合理,到今年中秋节就会泾渭分明。相信届时经济学家或市场专家们又会有文章可做了。
不管专家有何高论,假日经济毕竟是商家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