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看来已经达到消费恶俗极致的“马桶餐厅”,位于深圳罗湖的闹市地段。这家餐厅的第一个噱头是在门口悬挂两个洁白晶亮的小便斗,中间安置着一个马桶。进到里面,景象可谓“叹为观止”:近30个用餐位的小店,半数的坐椅是马桶,餐台也以两个蹲式厕缸上覆透明玻璃板相配,售卖的食品中则有“马桶冰”冷饮系列,形状极似某种排泄物。不时有好奇的顾客(20岁上下的年轻男女),被门口的另类装饰吸引,进到餐厅就餐,其中两个中学生自称是常客。
http://www.w8818.com/Images/20061127163836_1.jpg
“马桶餐厅”的由来戏剧性地和艺术有关。餐厅负责人林先生前几年在巴黎一美术馆参观时,看到两个马桶在美术馆中间展览,并且引来很多游客的注意,于是灵机一动,产生了“马桶餐厅”的“创意”。 自此,以马桶文化为卖点,餐厅让林先生本来难以为继的餐饮事业扭亏为盈,并且大有蒸蒸日上之势。现在“马桶餐厅”在深圳已有5家分店,在成都、武汉等城市也有了加盟店。
除了“马桶餐厅”,还有紧跟其后的“监狱休闲茶室”、都市白领热衷的“杀人游戏”、帮助女子发泄郁闷的“人体沙包”以及借助催泪CD周末大哭一场的“号哭一族”,还有耸人听闻的曾经在部分地区一度兴起的“人体盛”、“人乳宴”等服务项目。虽然“人体盛”、“人乳宴”因为影响过于恶劣而被取缔,但是其他各种消费恶俗却有增无减,日渐成为流行。
谁为恶俗买单?
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连明星都要不断炒作自己以保持曝光率和知名度,何况竞争强烈,本来不占据眼球优势的餐饮行业。明星的炒作我们可以不置可否,但是餐饮业是直接进入消费领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当它也以某种恶俗形式经营盈利,会使应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趣味扭曲变形,餐饮文化必定走向死路。
一个巴掌拍不响。部分消费项目之所以成功吸引了眼球并且恶俗消费的风气日渐蔓延,“泛压时代”下渴求心里宣泄的普遍心理恐怕是另一个主要原因。浮躁的时代心态和速食的消费文化之下,人们急需在大笑和嘲笑中发泄心理积郁,于是寻找到了一个最为简便的方式,轻松、快速、恶搞的娱乐形式成为主流。当一种发泄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商家就会对其他形式进行挖掘,低俗程度不断接近甚至直接挑战道德和审美的底线。
http://www.w8818.com/Images/2006112716410_1.jpg
对一个已经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言,宣泄压力是体验恶俗消费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部分恶俗消费,比如“马桶餐厅”的消费群主要是20岁左右的青少年。除去青少年本有的叛逆心理、追求刺激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时代造就的心灵饥渴,更是他们追求刺激消费、陷入恶俗怪圈的原因。当然不能说他们比某些历史时期,比如文革时期的青少年更具有心灵饥渴的心理基因,但是幻变的潮流,失落了厚重感的现实生活,以及自身对黑白是非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都让他们更容易以最轻松的方式寻求刺激以填补空虚。
有人以“马桶餐厅”和“监狱茶室”之类,可能早已出现在异国他乡为理由,认为大可不必除之而后快。但是笔者免不了要问一句,别人出现过的就是好的,别人有的我们就该有?特别是恶俗消费在国外是作为叛逆文化和审美失落的表征出现的,对这样的恶俗之举,我们有什么学习和引进的必要?流行的恶俗消费对消费习惯和审美心理提出的挑战,重点已经不是如何去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消费观念和审美文化,而是如何抵制恶俗,形成与时俱进的健康观念。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对社会生活包括对消费生活的积极管理,本是政府管理的题中之义。但是对于冲击正统文化价值的事件,依据现有的法律,政府监管部门是不能直接加以干预的。“马桶餐厅”不属于违法经营,政府部门采用法律手段予以取缔便有悖“权力法定原则”。但是,往后这种游离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话语泛滥的今天,很多人对各种社会现象采取无可无不可、不批评不作为的态度,表面上是所谓对多元化的尊重,实质上是对社会责任的规避和逃脱。社会生活必定影响存在其中的每一分子,反之亦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更正恶俗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趣味。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大众普遍一致的健康的舆论倾向,形成健康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各种为求观点新颖,吸引读者眼球而别出“新声”,发出异论。从现在的媒体舆论导向来说,大部分是相对消极和不作为的,在分析评论之余也妥协于“多元化”的论调。这只能说是媒体功能的缺席。
据调查,除了部分年轻人抱着好奇态度有兴趣体验此种恶俗消费,大部分人是对此敬而远之的。可见恶俗的经营创意在新奇效应过后,只会走向绝路。提醒恶俗消费的作俑者,恶俗和高雅,你走哪一边?三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