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纯牛奶相比,酸奶的营养价值高,更易被人体吸收、消化,喝起来又爽口,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如今酸奶产品的竞争已进入“细菌战”时代,一时间,“××菌”招摇过市成为宣传热点。
http://www.w8818.com/Images/2006121315019_1.jpg
乳品业:酸奶迎接曙光
与纯牛奶相比,酸奶的营养价值高,更易被人体吸收、消化,喝起来又爽口,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如今酸奶产品的竞争已进入“细菌战”时代,一时间,“××菌”招摇过市成为宣传热点。在各大超市的乳制品专柜,可看到很多品牌的酸奶都标有添加菌群名称,“BB-12活性双歧杆菌”、“龙根B菌”、“双歧因子”等等不一而足,好不热闹。
虽然中国酸奶企业起步较晚,但国人和酸奶的结识,起码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光绪帝死于一杯被下毒的酸奶,虽是传说,无从考证,但至少我们有理由说,我国酸奶的年龄并不年轻。当然,那只是“零打碎敲”,民间行为。要说真正的大企业行为并形成气候,还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说起,那时,卡夫、达能和帕玛拉特等跨国公司先后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由于“水土不服”,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2002年,美国酸奶市场第一品牌卡夫在进入北京9年之后正式退出;2003年,国际酸奶品牌优诺也黯然告别我国市场;2005,意大利乳品巨头帕玛拉特在中国的工厂全线停产……中国酸奶企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一步步发展起来了,相对鲜奶市场,酸奶市场还是一块“空白”,除了益力多、光明、太子奶等品牌的生产规模较大之外,像三鹿、伊利、三元、蒙牛等专业乳品厂商只是近两年才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而乐百氏、娃哈哈等则由于奶源制约而实力有限。
2001年,酸奶在我国整个乳制品中的比重仅为7%到8%左右,2003年,全国的酸奶总产量达到近23万吨,占总体乳制品的11%,2005年我国酸奶生产企业已达150多家,总产量50多万吨。近两年其产销量增长速度均高达40%以上,大大超过纯奶30%左右的增长率。尽管如此,酸奶市场仍是个零散性市场,还未出现占明显优势的全国性品牌,在大部分地区都以一个区域性品牌为主。另外,酸奶品种也十分单调,
去年,伊利与芬兰最大食品公司维利奥公司签约,得到今后5年内在中国独家使用全球最著名益生菌LGG的权限;蒙牛与湖北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武汉友芝友保健乳品有限公司合资建厂,以生产各式酸奶为主,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酸奶,似乎让众多饱受价格战折磨的乳品企业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希望,乳品业正在将下一轮发展重点向酸奶转移。
如今,乳制品早已不象过去只有老年人、婴幼儿、病人和少数高层消费者才得以享用,它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必需品,大众生活中的普通饮用品。据2002年北京等地的调查,婴幼儿对乳制品的消费占整个消费群的19%,60岁以上的老人占28%,其他年龄段的人占53%。而乳品中的酸奶,因其营养更丰富、更易于消化等诸多好处,越来越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国内乳品市场还是以纯奶和奶粉为主,酸奶仅占整个乳品市场分额的15%左右。而在国外成熟的乳品市场,酸奶的比例一般会达到40%左右。单从数据比较便可看出,国内酸奶市场潜力巨大,还有将近两倍左右的上升空间。
几轮价格战打下来,做纯奶对很多企业来说已是赔本赚吆喝,大部分企业,纯奶的毛利率能控制在15%左右就已经算是不错了。而酸奶则不同,酸奶的行业毛利率可以达到35%至40%左右,经营稍好的企业毛利率会在40%以上,一些企业,某些品项的酸奶毛利率甚至超过100%。
乳品从业者都知道,300公里是鲜奶物流配送的一道坎,超过300公里则很难保证鲜奶的新鲜程度。300公里配送半径的问题,成为许多城市型乳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其向周边区域辐射扩张。由于酸奶的保质期相对鲜奶要长且消费者对酸奶新鲜与否的关注程度要远远低于鲜奶,因此,酸奶的配送半径可扩大到5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以上。
近期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价格是影响消费者酸奶购买行为的最显著因素;品牌和包装类型对酸奶购买的影响不相上下;净含量和保质期对消费者酸奶购买影响较小。就在校大学生而言,包装类型以袋装最好,原因是他们没有必要的保鲜设备。净含量以150g-300g之间的最好,因为150g-300g可以一次性消费,适合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保质期为常温8个月最好;在居民小区,净含量高、非袋装的酸奶更能满足人口多且有条件保鲜的一般家庭需要;在高档住宅区,价格因素不成其为问题,他们更在意的,是酸奶的品质、保质期和品牌。
一些特殊群体的需要,也是一种商机。比如现在的女性热衷于减肥。酸奶减肥法,是厂家为他们制作的低糖酸奶或低脂酸奶(脂肪含量1.0—1.5%);饱腹感减肥,是企业为他们经销的草莓酸奶,因为草莓酸奶最易让人饱……有着特殊需要的,当然不止减肥族,就看企业经营者是否有“心”了。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酸奶的逐步认可,未来5年仍将是酸奶的大发展时期。祝愿中国酸奶业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