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该反思什么样的人才评价体系?
(2015-10-07 15:36:19)
标签:
教育杂谈 |
屠呦呦获诺奖该反思什么样的人才评价体系?
屠呦呦获诺奖铺天盖地的热议中,有一条信息颇引人深思。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6日谈起屠呦呦获奖时说,这次获诺奖正是对她的研究和执着给予了肯定。但唯一遗憾的就是,屠呦呦在国内一直没得到什么大奖,这也开始让我们反思国内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屠呦呦获诺奖创造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未获院士、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科学家。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则认为,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一个科学家的成果贡献度,头衔和名誉不应该是关注的主体。“包括我们中药研究所,包括屠呦呦本人,都从来没有抱怨过没当选院士之类的。相反是别人很在意,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应该的事情。”
能够获“诺奖”为中国科学争光的屠呦呦,为什么却没能成为“中国科学院士”,甚至还是一名“三无”科学家?中国科学界的尴尬可以想见。目前相关的解释是:因为她没有留洋背景、没有博士学位、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等,而这些又是当选中科院士的必备条件。同时,“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归属还存在争议等。张伯礼院士由此提出要“开始让我们反思国内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实在是一语中的,引人深思。
作为普通民众,咱们对中国科学院士评选条件与程序的具体详情并不知晓,但与之相关的有两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却给人印象颇深。一是院士头衔一度与权力、金钱联系密切。据公开信息披露,两院院士中曾经担任政府部门要职的官员不在少数,直到去年的两院院士评选,高层痛下决心整治评选弊端,还刷下来相当一批部门高官。至于院士与金钱的联系更是广受社会质疑。最突出的例证即是那位“烟草院士”,倘若不是烟草部门有实力大把撒钱开路,像“烟毒降害、鼓励抽烟”这样自欺欺人的科研项目及主持人何以能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殿堂。二是专业技术职称头衔与“造假”息息相关。从最低等的专业技术职称开始,专业技术成绩造假即成为公开的秘密。评级评职称所需的论文、论著、学历、证书、工龄、甚至年龄等,无一不能从造假中获得,而几乎所有职称管理部门都对此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基础职称评级是这样一种普遍造假乱象,高级职称评选、直至科学院士评定,何以能“独保其品质高洁”?如此的“人才评价环境”,其结果必然是“投机钻营”者上去,脚踏实地苦干者被“拉下”。
假如屠呦呦善于“投机钻营”,弄顶“院士”桂冠戴上也许并非难事。只是那样,一是违背她的“坦诚、正直”为人品格和一位真正科学家的良知;二是她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些“左道旁门”,否则,她也完成不了“青蒿素”的研究与数百次的科学实验。正如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科学家当然需要树立不计名利、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但作为国家科学管理部门,更应该通过制订和执行符合科学实际的政策体系,努力创造公平、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成长环境,给真正有志、有才、有能的科学人才以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事实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并不输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能完成的科学目标,咱们同样可以实现。只要政府管理有方,咱们的科学事业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社会最权威的认可。这应该是“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带给全社会的一种反思。
前一篇:中国人赴日“爆买”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