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副作用”的发挥为何如此显“奇效”?
(2015-07-10 14:27:52)
标签:
杂谈 |
纪委“副作用”的发挥为何如此显“奇效”?
居住小区后面近距离正对着一所职业中学学生食堂的高大烟囱,每日三餐饭前,烟囱便冒出滚滚浓烟,伴随着刺鼻的煤焦气味,向周边扩散开来。方圆百米的住户都深受其害,大白天不敢开窗户,朝烟囱一方的窗台总是落满黑糊糊的一层,盆栽花草难以正常成活。
为这件事,周边居民几年前就到市环保部门多次投诉,甚至告到市政府及上级环保部门,可一直没能很好解决。今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学校方面答应改装天然气设备,不再使用煤作燃料。没想改装进行当中,市政公用事业办从中作梗,说是没经过环保评估、安全检测、供气企业不达标等等,总之,不准改装施工。几位领头人又几次联系该办负责人,反复讲明情况,请求照顾,却屡被“搭官腔”、“踢皮球”,敷衍。大家都急得抓耳挠腮,却无计可施。
领头的老肖急中生智,便给“公办”负责人打了一电话,称这件事引起了市纪委的注意,纪委某书记已过问了此事。没想这招真灵:那位“公办”负责人态度陡变,一再表态说,不出三天保证解决问题,并请转告纪委某书记放心。其实,老肖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只不过他与纪委某书记私交确实很好,情急之中这才冒出个“狐假虎威”的主意。放下电话,老肖怕事情“穿帮”,便又给纪委某书记打了电话,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并说了几句感谢的话。第二天,“公办”负责人真的专程去了纪委,找某书记汇报这件事的办理情况,并再次表态说要抓紧落实。当纪委某书记给老肖电话反馈这一信息时,老肖禁不住笑了。
这一意外的情节让领头的几位同志颇有感慨:如今的纪委真是无处不显威啊!昨天,听老肖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我也深有同感,并油然生发些许想法。
“公办”负责人态度陡变的背后有啥秘密?他可能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自身不干净,经不起查,以权谋私,弄了不少的非法收入,怕得罪纪委被盯上,更怕查处。二是个人或许并没大事,但也不可能是“两袖清风”,什么“事”都没有。身处于现时的官场,不能说绝对无“事”,只能说没将你的“事”当“事”。倘若纪检部门严格按党纪法规办事,恐怕谁也过不了关。因之,“怕纪委”成了官员们普遍的“软肋”。
官员们都“怕纪委”,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主要是好的方面,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窃以为应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第一,纪委的权威是在积极履职努力工作中建立的,没有近几年反腐败的巨大成果,纪委也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权威。第二,纪委的权威无处不在,让官员们心存敬畏,至少在干违法乱纪事时有所顾忌,不至于那么胆大妄为。假如纪委没权威,纪律监督形同虚设,难以想象,将会是一种多么严重的后果?第三,官员们都怕纪委,说明当下官场腐败面还较大,问题还较多,反腐败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所松懈。其实,官员如自身没问题,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对纪委又何惧之有?第四,纪委权威无处不在,更需要纪检部门要切实搞好自身建设,“打铁先要自身硬”,管别人更要先管住自己,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首先要严格禁止,真正在各方面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方能取信于民。倘若不能做到这些,高权威有时也会后患无穷,高权威也能成为“谋私”的资本,成为权力“滥用”的祸根。总的说来,是反腐倡廉成就了纪检监察机关,而纪检监察机关更应该严守法纪,清廉尽职,方能不负众望。
后一篇:“奔跑吧,兄弟”请放过孩子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