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依靠什么完成了《穹顶之下》?
(2015-03-02 21:43:14)
标签:
时评杂谈 |
柴静依靠什么完成了《穹顶之下》?
今天上午,从9时30分开始,中间打了半小时杂事,用了差不多半天时间,从头至尾看完了柴静出品的雾霾纪录大片《穹顶之下》。
第一印象,这是送给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最好的一份大礼,更象是精心安排刻意为之。至少能为陈吉宁走马上任环保部长打开工作局面营造三个方面的有利舆论:一是通过《穹顶之下》的煽情力量,让环境污染与保护工作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共鸣。二是在两会召开前夕推出《穹顶之下》,环保问题毫无疑问将成为“两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其效果是部门之力很难实现的。三是《穹顶之下》所披露的问题,让地方政府官员坐立不安,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必将会大大提升。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在第一时间表态感谢柴静,实属肺腑之言。他(她)们之前应该有过这方面的沟通。
柴静的纪录大片总体上是成功的。主题思想积极向上,符合主旋律要求,对应了时下各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大势,能够引起高层重视。内容上,《穹顶之下》让公众第一次通俗、系统、全面、深入了解到“雾霾”的来龙去脉,顺应了多数民众的情绪,说出了许多人想说而没机会说出的话,有种大快人心之感。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的生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优质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急迫。所以,《穹顶之下》一推出,立即引起轰动,其点播量之高,大大刷新了类似电视片的收视记录。
柴静能完成这部纪录大片,除了用心和执着之外,更重要的应该取决于三条:第一,柴静多年在央视主持《新闻调查》,环保题材节目在该栏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积累了很多环境污染和保护的影像资料。《穹顶之下》中采用了大量过去调查获得的素材资料。这是柴静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他无人可比。第二,柴静在主持《新闻调查》期间中,因工作之便,对“雾霾”的来龙去脉即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有机会接触国家环保工作的方方面面,宏观和微观情况都比一般人清楚得多,这是她完成《穹顶之下》十分重要的基础。第三,还有她在央视工作期间积累的大量人脉关系,尤其是各领域高层人士,也为她摄制纪录片提供了极大方便。所以,与其说柴静是脱离央视后独立完成了《穹顶之下》,毋宁说她是延续了在央视的采编工作,因为有了在央视工作的积累,才使这部纪录片得以成功。“与央视无关”的说法并不确切。
仔细品味起来,感觉《穹顶之下》也有不少的偏颇偏激之处。比如片子开始,柴静用自己女儿出生患肿瘤的事实切入主题。柴静告诉观众,自己在雾霾严重的山西、陕西等地出差回到北京,发现怀孕了,结果产出了患肿瘤的初生儿,女儿刚出生即接受肿瘤切除手术。柴静的言下之意很清楚:雾霾是罪魁祸首。这样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在这里显得牵强,很难让观众信服。再如,雾霾与人类疾病,包括癌症的关系,未必就如纪录片所讲的是那种“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至少在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确切的结论。还有,从患癌比例和人均寿命看,也不支持纪录片中的说法。雾霾最严重的山西、河北、京津地区,人均寿命反而靠前。这说明什么?雾霾确实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很大,但主要还是体现在人类对环境的感觉上,舒适与否?习惯与否?心情好坏等,并不一定危害到人的生命。《穹顶之下》的结论多少有些言过其实。柴静在雾霾天气中,不让女儿出门,将家里门窗用胶条封贴等,更显得精神偏执。恰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雾霾天气真的是这么可怕,“闻之色变”吗?对多数国人而言,柴静的言与行实在有点耸人听闻。
《穹顶之下》的积极意义在于,进行了一次关于雾霾来龙去脉的科普教育,有效提高了国人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尽管有些方面值得商榷,但效果还是肯定的。而对纪录片所述的见闻事例,包括部分专家的言谈,不应当作科学结论。因许多问题尚有较大争议,人云亦云,谁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