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琐事”何以成致死人命的“元凶”?
(2013-04-20 12:22:55)
标签:
杂谈 |
“生活琐事”何以成致死人命的“元凶”?
此前社会上对凶手究竟是谁有着相当多的议论猜测。虽说林某被警方锁定为投毒犯罪嫌疑人,但许多人还是不相信他会投毒。理由是:林某缺乏犯罪的动机。林某与黄洋同学关系不错,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大的矛盾纠纷;两人读研的专业方向不同,也不存在学术成绩上的竞争;两人都很优秀,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们虽算不上好室友,但绝不是仇敌。死者黄洋的父亲曾与林某有过接触,不大相信他会杀人。林某的乡亲们也称赞林某有知识、有修养、有礼貌,怎么看都不像是杀人凶手。林某的母亲、姐姐等亲人,更是为其鸣冤叫屈,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种种说法至今日终于尘埃落地,不论你相信如否,林某投毒杀人犯罪确凿无疑。不然,警方也不会提请对林某进行逮捕。
现在人们所关注的是:林某究竟为啥要毒死黄洋同学?警方的解释比较模糊: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而实施投毒杀人。按说两人同处一室,天长日久,发生些生活上的小磨擦在所难免。比如:一人夜晚回来迟了,影响对方休息;室内清洁卫生干多干少之争;个人的生活习性让别人看不惯;或是某次说话不注意伤及对方,等等。只是,这些人人都会遭逢到的生活琐事,究竟能否导致杀人害命?人们多少还有些感觉困惑。
其实也不奇怪。人的个性复杂,对事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各异,偌大的世界,什么有悖常理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何况他们两人都还是涉世未深、考虑问题简单的学生。回想起10年前的马家爵事件,与本案就有些相似之处。马家爵仅仅就因为听到大学室友说了几句伤其自尊的话,竟一怒之下杀死4名同学。
按心理学的说法,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国家,自己就是国王,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本性。个人的“领地”一旦受到侵犯,势必引发情绪波动。不同之处在于,有的人当面即发泄不满,有的人则将不快藏在心里。藏在心里的不快有两种出路: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刻意丢掉它、忘记它,这是心理成熟者的态度;二是任由不快情绪累积,时时伺机报复对方。有些表面看忠厚老实的人,或许恰恰是内心世界翻腾最激烈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在行动上走极端的人。从各方面的信息看,林某应该就是这种类型的人,偏偏他又可以轻易拿到别人得不到的化学剧毒药品,于是投毒杀人惨剧上演。
这起案件对现今的大学教育当是又一次血的教训。一个人的大学时期正是心理发育不定的动荡期,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常会让学生张惶失措应对不及,此时最容易步入歧途。大学教育在教人知识和“赚钱能力”之时,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做人”教育,培养学生的“宽容理解”思想和“大度容人”的处世素质,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无法“容人”的高智商学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倒还极有可能害人害已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