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或十年后广大农村谁来种粮?
(2013-04-18 13:13:20)
标签:
杂谈 |
五年或十年后广大农村谁来种粮?
早起看央视新闻,一条“走基层调查:农业生产老龄化,将来谁种粮?”的报道让人印象深刻。记者采访了重庆市开县乡村的部分农民。这些正在田野劳作的农民都是高龄老人,许多人的年龄超过70岁,最小的也有60岁以上。
据开县的乡镇干部介绍:农村现在种田的劳动力主要是老年人和实在走不出去的极少年轻人,开县农村超龄劳动力现已达到40%以上。高龄老人种田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老人们体力下降,有些农活干不动,那些种田新技术新方法老人们也掌握不了,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面对摄像机镜头,一位70岁的种田老人诉说了自己的难处:现在种田有好多要用上机器,新技术学不会,机器也操作不了,只能搞老一套。一些乡镇干部担心:如此状况持续下去,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怎么办?现有的老人不能动了,农业农村可就要出大问题了!
乡镇干部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开县的情况也非只在个别地方存在,可能到处都一样,应该是整个农村的普遍问题。这个清明节,笔者回了一趟老家,沿路所见,到处都是撂荒的大片农田,记得从小在家做过农活的当家良田,眼下也是蓬草疯长,无人耕种。老家湾里人说:就只剩下些老弱病残,拣近处的田种,远一点就跑不动,只有撂下。这些都是实情,在湾里我就基本上没见到年轻人,80多岁的老年人倒是不少。我曾跟他们戏言:我湾真算得上风水宝地长寿之乡,光85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十几人,得很好总结一下他们的长寿经验。
乡镇干部的担心,笔者也有同感。眼下的粮食年年丰收,市场粮食供给充足,其实靠的就是两条:一是袁隆平的高产品种,让粮食单产比过去提高两倍以上;二是农村尚有高龄老人仍在躬耕劳作。虽说撂荒耕地不少,但单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粮食总产的平衡,国人基本上感受不到粮食的短缺。然而五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还能仍然保持目前的现状吗?任何人,只要静下心来想想,恐怕就不能不为之担忧。
当前只有老人种田的情形如不迅速得到改善,五年、十年之后,农村必然会遭遇田无人种的麻烦。农村老人无力持续种田,农村年轻人则不愿种田,他们向往的是进城打工,与城里人一样拿工资,享受城里人一样的方便生活。田无人种,哪来粮食?中国十几亿的人口,一旦粮食不足,将会爆发多么大的危机?到时唯一的选择可能就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吸引众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务农。即便如此,也还要度过艰难的粮食缺口期。而且,粮食一经大幅度提高价格,所带来的市场冲击绝不会小,到时物价疯涨,政府和民众都将面临多么严峻的考验!
目前农村的现状,实在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