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的“生日”何以成谜?

(2012-05-22 11:05:42)
标签:

杂谈

父亲的“生日”何以成谜?

 

父亲逝世之后要写一份祭文,自然由我来执笔并宣读。

写祭文涉及到父亲的生卒年月。说实话,我只知道父亲的卒日,却不知道他的生日,为此,我一时心中忐忑不安。作为长子,连父亲的生日都不知道,好像很有点说不过去,至少是不孝的一种证明吧!

问继母,问姑妈,问小弟,问妹妹,问父亲老同学、老同事等,居然没有谁知道父亲的具体生日。身份证也没办,最后从箱子底下找出一本泛黄的老户口本,上面有“出生年月”一栏,其中年、月份写得较清晰,就是“日期”数字填得很模糊,没有墨迹,仅是个笔尖划痕,经几个人仔细辨认,才大致辨清。父亲的出生时间应该是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二日。继母称,他没有告诉过我他的生日,问他不说,也从来没有谁给他过过生日、做寿什么的。

父亲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生日!似乎不可思议。但从种种情形看,父亲是刻意而为之。然而,父亲为何对自己的生日高度保密?这么多年父亲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不愿给后人增添过生日的麻烦,二是力求淡化以至忘记自己的年龄。我以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父亲享年85岁,也算高寿了,如不是摔一跤伤筋动骨,他肯定还不止这个寿数。父亲能获得高寿,除了个性温和,不急不躁外,他还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钻牛角尖,在任何情况下不怄气,总保持一种平静、坦然、简单、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过生日、不记年龄之所为,或许也是他追求的一种保健养生观念呢。

记起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过一件事:傅先生在美国留学读研究生时,他的一位导师德高望重,学生都很尊敬,为表达尊师之情,同学们相约去找导师问生日,计划给导师举行祝寿活动。导师听了后连连摆手说,千万不可,你们一祝寿,我就感觉年龄大了一岁,离死亡又近了一步,搞得心情反而悲观沮丧。你们要是对我好,最好的表示就是让我忘记年龄,总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态。

父亲当然无法跟人家美国权威教授相提并论,但老年人的心情应该是相通的。想想也是,人到中老年,离天日高,离土渐近,死亡的阴影无可避免地会经常在思想上闪现,而且,愈到高龄,这种阴影闪现愈频繁。过生日祝寿等于是向老人提示:你的人生来日不多了!事实上强化了死亡阴影!看起来,子女、学生、晚辈是通过祝贺生日活动,对老人表达一种敬仰,实则可能对老人产生一种心理刺激,让老人的情绪变坏。老年人的所思所想与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是大不相同的。

父亲对自己生日高度保密这件事,我以为,也许对做子女晚辈的人们是一种启示:给老人“过生日、做大寿”应该考虑得更复杂一些,千万不要凭年轻人自己的意趣,贸然地大操大办,旨在让老人高兴,结果不仅没让老人振奋,反而给老人增添了负面情绪。事与愿为,这样的“庆生祝寿”实在不如不办。如能将过生日的花费用在平时,多给老人一些精神、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给老人带来的幸福快乐感受可能更多更有效。

不过,老人们也各有各的个性,思维、观念、情趣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有人的想法可能完全相反,就喜欢热闹,喜欢祝寿庆生,让子女们恭贺朝拜,认为这才是幸福快乐。对于这样的老人,当然要“投其所好”。做子女晚辈的,总要以老人真正高兴为最终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