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地方“三公”经费公开稀见动静?
(2011-07-31 14:38:46)
标签:
杂谈 |
为何地方“三公”经费公开稀见动静?
连日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相当热火,网民关注程度也不同以往。
尽管公开的有些躲躲闪闪,内容尚不尽如人意,或许还有某种走走过场的成分,但总的情况看,应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第一,几曾看见官府度支账本向老百姓报告的?说这次是破天荒的大进步一点也不过头。第二,敢将最容易藏污纳垢的“三公”费用拿出来晒晒,任人评说,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态度。第三,政府部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在逐步增强,老百姓及纳税人的价值与权利在不断提高。
这扇门开得不容易!不论怎么说,门已经开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三公”经费的公开将成常态,公开的内容将逐步细化、全面、准确,更具有接受群众监督的实际意义。
这段时间,我又感觉纳闷:中央“三公”经费公开紧锣密鼓,地方为何按兵不动?比如省级政府部门,地级政府部门,县级政府部门,县级以下的部门和形形色色的机关、企、事单位等。
中央级财务公开当然极其重要。但那毕竟是一种宏观监督,对于普通老百姓或者说普通纳税人而言,相距还很遥远,关切程度究竟还不是很紧迫。老百姓最希望知道的是自己的父母官怎么在花钱,自己交的税费被他们滥用了没有?有没有“三公”挥霍现象?甚或有没有打着“三公”之名而中饱私囊的情形?还有,自己的这个部门或单位,每年财政拨那么多钱,利用执法执纪权利又创收了那么多钱,有的还独霸市场经营赚了更多的钱,都花到了什么地方?其中“三公”经费又有多少?“三公”经费用得是否合理?还有,员工的正常补贴待遇为何总不能如数兑现?
“三公”经费公开的单位越小越具体,监督效果越好,如真正意在发挥公开监督作用的话。中央级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其实只是一种宏观姿态,不可能去实行有效监督,事实上谁也无法抓住有监督意义的信息。地方或单位的“三公”经费公开就不一样了,你的工作百姓熟悉,你的“坐骑”百姓看得见,你的因公吃喝或因私挥霍百姓一目了然,百姓可以用公开的信息与你算账,是真是假是高是低立马见光,监督效果立竿见影。即便百姓不揪住你算账,但账目一旦要拿到光天化日之下晒,你自己首先就怯胆,想乱花想贪占或从中做点什么手脚,你还敢?“三公”经费公开实在是促进反腐倡廉、社会和谐的一大法宝。
在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风暴之后,希望这股正义之风尽快刮向地方,刮到具体的部门和单位,刮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百姓切盼:鼠标随时一点,即可得见本省部门、本地部门,本市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以及三公”经费使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