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故障解释为啥倒让人感觉疑惑?
(2011-07-15 18:43:16)
标签:
杂谈 |
高铁故障解释为啥倒让人感觉疑惑?
我没乘坐高铁,可非常向往高铁。
京沪高铁通车,我由衷感到高兴,不仅自己今后的出行多了一种方便快捷交通工具的选择,更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时而在心中升腾。这段时间,有关高铁的新闻,尤其让我关注。
近几天,刚刚开通的京沪高铁连续发生几起故障,不仅让京沪“大动脉”陷入尴尬,也给国人正热的心头浇了一瓢凉水。也许是热望值太高,这一瓢水又来得猝不及防,方方面面一时多少显得有些慌乱。其实静下心来想想,也没啥大不了的:毕竟是代表世界前沿的高科技东东,咱中国是头一回尝试,刚开始出点把故障,应属正常。尽快找出原因,不断改进完善,也就行了。
可昨天看了央视等媒体报道的铁道部及相关人士对这几起高铁事故的说明,心中倒增加一些疑惑,感觉相关方面将本属简单的问题搞得有点复杂,不似应有的坦然直面事故的诚恳态度。
比如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说明了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后,又解释说:高铁开通后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从国际经验来看,磨合期故障相对集中。法国、德国、日本高铁刚开通时,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故障。2010年12月4日,日本东北新干线开通运营首日,就因故障停运1小时。王勇平还援引“可靠性工程‘浴盆曲线’理论”,“产品从投入到报废为止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其可靠性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期、严重故障期。产品在使用的早期和末期事故多发,这对于京沪高铁可能也适用。”
这段话很难让人信服。有个比照不知是否合适:我们常见的新汽车上路,确有一段的磨合期,要限速。可这种磨合期是预知的,有准备的。京沪高铁的四天三故障,显然是突发的,缺乏预见的,没有任何准备的。人们的疑惑在于:既然已知高铁开通初有磨合期,故障可能高发,为何不能早做预案,有备无患?若早有预案,也不至于让乘客承受几个小时的无电、无水、无食、无厕的痛苦啊!还有,这种时候拿出国际高铁运营经验来说事,怎么讲都有开脱之嫌:未必他国高铁开通时出过故障,咱就非得要重蹈覆辄?既然有国际经验摆在那儿,为何不事先作充分准备?为何不事前向乘客搞个“旅客须知”?
又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白岩松访谈时说过一段话。大意是:高铁有一个中心三个系统,中心就是车身,三个系统就是地下轮轨系统、天上电网系统、信号传送系统。我们最担心的中心即车身没有出问题,轮轨系统也没有出问题,这两个系统关系着安全大事,一出就是大问题。现在事故出在电网上,这个事故在国外都是经常出现的。
我不知该如何理解这段话?王教授的话很专业,却又很高明:高铁出了故障,不应该被质疑,而应该感到“庆幸”或“高兴”;“高兴”的是高铁故障没有出在车身和轨轮,没有出人命关天的大问题,只是出了几次国外也经常出的供电问题!假如买来一台新车,上路第一天就因故障发生车祸,新车损毁,所幸车主仅受了轻伤,没送命。这事是不是也该值得高兴呢?照王教授所言,的确无法判定。王教授的话,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道理。但是,人民群众乘坐高铁怎能只局限于这种最低要求?铁道部的专家们对高铁技术的掌握使用怎能仅限于这样的最低标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