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署三公经费公开范本会不会成孤本?
(2011-07-14 12:56:38)
标签:
杂谈 |
审署三公经费公开范本会不会成孤本?
日前,国家审计署在网站上公布了审计署“三公经费”2011年度预算和2010年度预算及决算情况。公布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三公经费”综合预算与决算表;二是补充说明,对公布的经费使用给予解释。内容详尽具体,让人一目了然,基本上概括了民众所希望了解的情况。
读到这份“三公经费”公开文件,感觉很振奋。也在私下推测:国家审计署率先垂范,当是树立了一个好样本,接下来就要看其它部委如何动作?有样本在前,推着走,谁想不公开或是耍滑头忽悠人恐怕不行!
昨天下午,终于有了两家响应。民政部和文化部相继在网上公布了2010和2011年度“三公经费”使用预算与决算情况。迫不及待地打开网页,想看个究竟。然而令人失望得很。
在文化部网站上搜寻了个遍,未发现有该部“三公经费”的公布文件。看到一条“文化部2010年财务工作总结会”的新闻,打开一看,纯是会议新闻,与“三公经费”公布不沾边。也许公开文件已屏蔽!只好回头再看新华网发布的消息,也就是四条数据:即2010年和201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决)算总数、其中包括因公出国(境)费用数、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数、公务接待费用数。说明文字更笼统。看了与没看基本一样。
民政部网站上“三公经费”公开文件倒是很醒目。不过公开的内容也与文化部差不多,笼统,概略。看了如同没看。
如果没有国家审计署公开的文件在先,我们看民政部和文化部的公开文件也许没啥可谈,因为官方压根就没打算让你多嘴多舌。现在有了国家审计署这个参照系,想不关注、不比较、不发言也难。
国家审计署与民政部、文化部公布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数据表是一样的模式,区别就在补充说明上。国家审计署详细说明了因公出国的事由、人次、等级、费用等情况;公务用车的细目,包括车辆数、运行维护总费用、平均费用、新购车辆数、车辆种类、单车购置费用、车辆用途等情况;公务接待细目,包括外宾接待人次费用、内宾接待人次费用、接待理由等。民政部、文化部的公布文件说明则仅仅是几条可有可无的空话套话,基本上不涉及具体事务。比如民政部的“注明1”是这样说的:“2010年我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是指我部机关本级和所属事业单位2010年财政拨款资金实际支出数。”不知这样的“注明”与不注明有啥区别?
“三公经费”的公开决不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其意义在于通过财务公开的方式,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促进国家机关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确保纳税人的钱每一笔都用得合理、合法、有利于百姓。从公开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审计署的态度是诚恳的、认真的、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是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的。此举也正说明了国家审计署的坦荡、过硬、无畏,为国为民秉公执政,经得起人民的监督和检查。
当然,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认定民政部、文化部“心里有鬼”,经不起监督,故意糊弄人好过关。
不过,这事很容易被“描黑”:在国家审计署“三公经费”已公布有“公开范本”的前提下,仍然公开“粗”不公开“细”,公开“虚”而不公开“实”,吞吞吐吐不敢亮底,难免让群众想入非非!眼下,消释众疑重树形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迅速按国家审计署的范本模式,在网站醒目位置上发一份认真的详实的补充说明。前提是两部的“腰杆”得真正过硬!
国家部委“三公经费”的公布是国家政务公开的第一步,意义重大,为全民所瞩目。民政部和文化部这次虚晃一枪,走了过场,让百姓失望。还有更多国家机关下一步该如何动作?网民都在拭目以待!切盼不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