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长篇小说《白沙码头》研讨会隆重举行
9月6日上午,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重庆市作协、重师大文学与新闻学院、《红岩》文学杂志社主办,《时代信报》及沙坪坝文广新局协办的莫怀戚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研讨会,在渝隆重举行。著名评论家雷达、胡平、李建军、王兆胜、《当代》杂志副主编洪清波、编辑部主任周昌义,及我市二十余位评论家、作家出席了会议。
会上,评论家们各抒己见,从文化意向、叙述结构、人物刻画等方面,对《白沙码头》进行了深入、细致,多层面、多纬度的解读。
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该小说展现出来的是“逼人的才子气和风流的蝴蝶梦。”透露出作者强烈的原乡意识。就像张爱玲写上海那样,莫怀戚先生把对重庆的感情,完完整整地融进了这部长篇小说中,突兀的野性和鲜活的性格展露无遗。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胡平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渐渐成为一种符号,无肖像、无性格。而在《白沙码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向读者展示了“重庆性格”。
《当代》杂志编辑部主任周昌义说:“莫怀戚的小说,我们编辑部的人都喜欢,作品一推荐送审,几乎一路是绿灯。他的小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他不会去搞宏大叙事,不会去追求历史的厚重感,是非常自然的人性流露。莫怀戚是写人性的高手,他手下的人性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让读者想要回避而又爱不释手。 ”
而我市原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蓝锡麟则指出,《白沙码头》所彰显出来的重庆性格,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码头文化的核心是袍哥文化。虽然现在袍哥没有了,但精神却在《白沙码头》中的那群孤儿身上得到了延续。并影响着重庆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白沙码头》实则是一个后袍哥时代的精神咏叹调。
此次会议,得到市委宣传部的重视和支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合清同志到会并发言,他说:莫怀戚一以贯之的充满才情的自觉创造,理应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和尊重。从他过去的《经典关系》到现在的《白沙码头》,莫怀戚不仅成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本土文学创作的希望。
本次研讨会,是《红岩》杂志社继去年9月策划,并成功举办的“重庆书香”走进北师大——张于散文集《手写体》研讨会后。策划、举办的“重庆书香”走进高校系列研讨会的第二站。旨在广泛地推广重庆文学原创精品走向社会,为我市的文学理论批评建设添砖加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