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

(2008-08-31 14:08:16)
标签:

杂谈

刀锋:质疑与颠覆

                                         ——红孩文艺随笔集《拍案文坛》读后

 

吴佳骏

 

    日前,读完红孩先生新著文艺随笔集《拍案文坛》(学林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惊喜之余,让我不得不为他那敏锐的才思,大胆的勇气,犀利的文风拍案叫绝。在此之前,我读他的散文比较多,他的散文敦厚、朴实,大气中充满哲思。读后,让人心里有着阳光般的温暖,和酣畅淋漓的痛快。他在散文领域所取得的理论建树和成功实践,使他成为中国当代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而为众多散文爱好者所敬仰。

    这次系统读他的这本随笔选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也更加真实的红孩。他将思想的触须,伸到文学批评领域和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以笔为刀,对时下甚嚣尘上的文坛积弊和社会文化丑恶现象,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剖析,刀锋所向,鞭辟入里。令人遐想,使人沉思。这些文字,透着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强烈的自由精神和良知承担。

    全书共六辑,每辑自成格局,又互为映照。内容除评议文学以外,还涉及其他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戏剧等。他把具体的艺术形式放到大文化环境下,来进行探讨和考察,并提出颇有见地的文化观点,极具现实意义和前瞻视野。如他在《当代散文的颠峰标准是什么》一文中,针对刘锡庆对史铁生散文的评价“他攀上了当代散文最高峰”这一观点出发,进行客观、辨证的分析,和冷静、理性的判断,最后对刘锡庆给予史铁生散文的过高评价,表示深深的质疑。继尔对盛行于文坛的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给予了大胆的批评,对史铁生的散文提出了新的认识。红孩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态,是谨慎而公允的,绝不像时下的某类人,专以攻击他人观点,以求哗众取宠,博得鲜花和掌声。因为,红孩先生是懂得艺术规律、尊重艺术本质的人,正如他在文中所说:“艺术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篇作品的价值,只有交由时间去检验,从来不是哪一个人,就能够盖棺论定的。”况且,他在文中还说:“史铁生一直是我关注和敬佩的作家之一。”正是他对史铁生的敬佩和对文学的敬畏,使他敢于说出了真话。他不容许自己的文字披上伪装的外衣,以及欺骗所带来的伤害和耻辱。

    我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理由,是书中所体现出的现实关怀和责任意识。在当下知识分子大多故作清高、羞于谈责任,甚至逃避现实,漠视内心道德秩序,漠视人类面临的境遇的状况下,红孩先生的文字,让我看到了身为一介文人的可贵品质。他试图以脆弱的文字,努力塑造社会文化的坚毅内质。倡导一个良性、健康的文化环境,从而为人类的生存空间立下一个恒定的价值坐标。尽管,他的这种理想是微弱的,但终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所应该具备的人格魅力和灵魂力量。

    该书第四辑“京门子脸”中的“谈天说地”系列文章,便是这种精神谱系的代表作品。这三十则文章,既可当杂文来读,又可当散文来欣赏。每则文章均短小精悍,不饰雕琢,以小见大。文风质朴,浑然天成。内容多涉及社会焦点问题,或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事件、案例。通过对一系列社会现象的观察,发表看法和意见,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和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如他的《农民的屁股不是屁股吗》一文,通过“北京郊区搞房地产,农民住房拆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和“朝阳公厕实行酒店式管理,对普通市民造成生活不便”这两个事例,引发出他对政府职能和老百姓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深度思考。他冷静地指出,政府出台的任何策略和措施,最终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可事实是,大多数政策的出台,到后来,都变成了对老百姓的歧视和挫伤。他的思考,总是这样充满警示意义。

    这些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明晰,逻辑有序,语言鲜活,紧扣事物本质或核心。读来不但不枯燥,反添情趣与意韵。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和思辩特质。

    红孩先生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正气、智慧,富于道义感和批判精神的书。书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它所包蕴的价值含量,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

    在如今这个虚假充斥,伦理丧失,矫情泛滥的文化生态圈里,我们是多么需要听听红孩先生笔下所传达出的金属之音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