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善解童贞10-11岁孩子课程中,在《防范性侵害》这节课中,通过一个案例,来引导孩子讨论:如果自己是案例中的这个女孩,在遭遇性侵害无路可逃的情况下,会选择跳楼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10-11岁的孩子课程是面向10-12周岁内的青春期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较5-9岁的孩子有很大的变化,就是对一个事件或问题有更多角度的思考。这也印证了斯腾伯格在《青春期》一书中写的:青春期孩子思维转变的其中一个方式是多角度的视角来思考事情的能力。
我在听孩子们讨论的时候,有孩子会说出两三个方案,有的孩子会马上表示质疑,有的孩子会在这个方案之上进行“打补丁”(完善方案)。下图是在我的课堂中,孩子们的讨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时,我都会就每一条方法,请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谈的过程中,我会顺着孩子的想法去带领孩子们共同讨论,不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孩子探讨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是否符合“把保护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原则。这样,孩子们就会去重新检视他们的思考过程。
如下图所示:
![[转载]从多角度思维帮助孩子发展后设认知 [转载]从多角度思维帮助孩子发展后设认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各小组讨论后的方法是1-6条,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带领孩子们讨论后的结论,孩子们发现,这些方式都行不通。最后大家讨论出:先听老板,因为反抗有生命危险,出去以后报警。孩子们还总结出:以上六种方法全不用,有生命危险。讨论的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再思考,也就是后设认知。
每次课后的家长交流环节,大家看到孩子们的讨论后都会忍俊不禁,认为有些稚嫩,有的行不通,但是这就是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课堂中孩子的每一个方案,都是基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每一个方案,都可以看出,孩子们各自的知识和经验的程度不同,有年龄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比如,家庭中父母给予孩子表达的权利、做决定的权利;无论结果好坏父母放手让孩子经历事情;孩子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讨论并引领孩子思考。
做为父母和老师,就是要帮助孩子发展出后设认知的能力,这样孩子未来才能够渐渐具备好的决策能力。
作为善解童贞的讲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慢慢品味出善解童贞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知其然慢慢走向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更多的宝藏,待我在以后授课的过程中,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