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防性侵教育十大误区(1)

标签:
胡萍老师善解童贞儿童性教育 |
分类: 杂谈 |
然而,大量儿童防性侵教育课堂的开展,由于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出现了对孩子和家长的误导,甚至一些课堂教学让孩子产生了恐惧,失去了对世界的安全感。一部分编写防性侵课程的人认为,儿童防性侵教育不需要科学性,只要按照成人的意志去教孩子就可以了,正是这种错误的理念,导致了不专业的儿童防性侵课堂的泛滥。
儿童防性侵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体现在根据不同年龄孩子,设计符合孩子年龄认知模式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特别是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知,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他们无法从一个象征性事物看透其本质。由此,我们在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设计防性侵课堂时,要与实际生活结合,尽量不要使用抽象方式。
在当下泛滥的儿童防性侵课堂中,存在着十大误区,每一个误区都体现在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忽视,对儿童安全感建构的忽视。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一:“怪叔叔”才会性侵儿童
大量儿童防性侵课堂中,授课者将性侵者比喻为“怪叔叔”,课堂里还会用一张“怪叔叔”图片,这个“怪叔叔”长相奇丑,歪鼻子、斜眼睛、飞出了嘴唇的大牙、面部充满邪恶……,总之,这样长相的“怪叔叔”在这个世界上很难看到,而授课者会告诉孩子们:“见到这样的人要远离哦”。
这张图片中的“怪叔叔”,其长相已经变形得不像人类了,现实中,性侵儿童的人不是长成这个样子的。
这张图片中的怪叔叔,不是叔叔,而是一个卡通人,现实中这样的卡通人不存在。
这样的课堂给孩子带来两个误解,一个误解是长得非常丑的人,丑的都不像人的人,就会性侵儿童,第二个误解是男人才会性侵儿童,这两个误解破坏了孩子对自我保护意识的建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对儿童进行性侵的人,不仅仅只有男人,也有女人,现实中对儿童进行性侵的人长得很正常,还没有丑到像授课者图片中描绘的那样,甚至,性侵儿童的人也有长得英俊和美丽的人。
儿童防性侵课堂教学不应该与现实完全割裂开来,这样的割裂是编写课程的人不懂得儿童心理,成人将罪犯的内心丑恶用面部的无比丑陋来投射,而缺乏抽象思维的儿童并不理解成人的比喻,儿童会用形象思维的模式来认定:“长得这样丑的男人,要防范,长得正常像人的男人,不需要防范,女人不需要防范”这就是课堂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产生的教学效果,可能这个效果也不是编写课程的人想要的,但因为不专业,做出来的课就会出现误导孩子的结果。
科学而专业的防性侵教育需要懂得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不能够给孩子输入罪犯的固定性别和长相,而应该从罪犯的行为上来教导孩子辨别什么是好的接触,什么是不好的接触。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二:“要离坏人远一些”
在大量的儿童防性侵课堂里,授课者会使用“坏人”这个概念,有一些家庭中父母也会使用“坏人”概念来教育孩子,他们会对孩子说:“要远离坏人”“坏人会伤害你”“坏人会对你做坏事”……而孩子却不理解成人口中的“坏人”到底是怎样的人。成人有成熟的抽象思维,当成人说到“坏人”时,成人能够非常明确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意思,而儿童无法从“坏人”这两个字中抽象出坏人的言行。
现实中,对儿童进行性侵的人,大多是熟人,他们利用儿童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对儿童进行伤害,在儿童眼里,他们不是“坏人”,因为他们对孩子会很温和,妈妈不给孩子吃巧克力,他们会给孩子喜欢吃的巧克力,妈妈不给孩子买的玩具,他们会送给孩子,爸爸不让孩子玩的游戏,他们会带着孩子玩,总之,他们在孩子的眼里,就是“好人”。
儿童防性侵教育的课堂,不能够以抽象的“坏人”来教育孩子,而要以他人对孩子的行为来教孩子辨别好人和坏人。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三:“被触摸时感觉不舒服,要离开”
在我们接触到的大量儿童性侵案例中,一部分孩子并不认为自己被触摸生殖器是不舒服的感觉,相反,他们认为“叔叔摸自己屁股的时候,感觉很舒服”在这些案例中,性侵者对孩子非常温和,也是孩子熟悉的人,他们从不对孩子施暴,以此达到他们可以长期多次性侵孩子的目的。
孩子被罪犯温和地触摸生殖器,让孩子感觉到了性快感,性快感是让人感觉舒服,儿童也不例外,由此,被性侵的孩子会认为这个“叔叔”并不坏,没有弄疼自己,还让自己体验到舒服的感觉。而成人对孩子教导的“被人触摸,如果感觉不舒服就立即离开”,让这类孩子丧失了判断性侵行为的能力。所以,在儿童防性侵教育课堂里,不可以以“感觉是否舒服”教孩子判断什么是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这是对孩子的误导。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四:“防狼”教育
在儿童防性侵课堂里,防狼教育走进了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防狼教育课堂缺失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多人并不知晓,还认为这样的课堂有表演,很适合孩子。
我们先来看一下防狼教育课堂的情形,一般来说,这样的课堂里,授课者会扮演罪犯,扮演的方式是将罪犯装扮成“狼”,头上带着一个道具狼头,屁股上套一个道具狼尾巴,罪犯在孩子们的眼里,立即变成了一个“狼人”,另一位表演者扮演受害者,狼人对受害者进行性侵,授课者会教受害者如何保护自己。
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样的课堂让孩子误认为“认为长得像狼一样的人,才会对孩子进行性侵。而长得像人的人,不会对孩子性侵”这是形象思维阶段孩子对这种课堂产生的认知结果。如果孩子不幸被长得像人一样的人性侵,孩子却误以为这些长得像人一样人,不会伤害自己。
防狼教育课程的设计者是成人,在成人的认知中,“狼”仅仅是比喻,成人可以从“狼人”的外形抽象出“罪犯”,而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的孩子却做不到这一点,课程设计者和表演者都不懂得儿童认知发展模式,也不懂得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者和表演者在儿童防性侵课堂里自嗨,却让儿童被误导,如果课堂里有家长和教师,也一起被误导了。
做儿童防性侵教育要懂得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设计出来的课堂,从是符合儿童的,而以成人自己的臆想设计的课堂,那是成人的自我满足,不是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课堂。
未完待续
后来写了误区2,但发不出来,大家可以去善解童贞公众号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