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孩子们的“宣泄”,你们听到了吗?

(2017-08-24 13:06:19)
标签:

转载

孩子课程结束后,我会收到一些家长或者老师的反馈。

家长A:罗老师,孩子刚才在课堂上吵吵闹闹的,不好意思,我回去说说他,平时不这样的,今天特别兴奋。

班主任B:罗老师,如果不是你不让我插手管理课堂纪律,我真的忍不住了,孩子们说说笑笑,影响课堂进行啊!

班主任C:一开始怕你镇不住孩子,都是一帮熊孩子,但是,看到孩子们吵闹后,能安静地听你讲解。

家长D:罗老师,孩子在你的课堂特别闹,但是回家的改变却特别大,看来是有听课的!

……

[转载]孩子们的“宣泄”,你们听到了吗?在佛山讲授《善解童贞8-9岁孩子课程》

课堂上,纪律是最重要的吗?

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和我在课后沟通时,常会有以上的对话,有一部分家长会觉得我的课堂比较放松,让孩子感觉安全,所以,孩子们才愿意把心里的疑问说出来,与我沟通互动,在课上,他(她)们也学会了如何与孩子们讨论性话题;但也有另一部分家长或老师觉得,课堂上可以随时举手打断,孩子兴奋时随意讲话,完全没有建立学校的课堂纪律,太放肆,不像话!后者甚至有在课堂上出手整顿课堂纪律,被我制止的。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想想:为什么孩子会在善解童贞孩子课堂上愿意将内心的浮躁、疑惑都展现出来?课堂纪律是这节课最重要的吗?

在日常生活中,“性”是一个禁忌话题,孩子们心中觉得神秘而又好奇,想与家长讨论,但是往往都换了一句“小孩子别想这些”、“长大了你就知道了”。孩子的困惑得不到解答,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孩子就会通过朋辈讨论、网上搜索得出答案。可在善解童贞课堂上,在正式进入课程前,讲师就会给家长说明:不能干涉课堂,不能质疑和呵斥孩子的发言;讲师还会给孩子约定:随时可以举手发言,太兴奋时可以尖叫、大笑、拍桌子等等发泄情绪。这是给孩子营造尊重、平等、安全的氛围,让孩子敞开心扉,是与孩子建立良好互动链接、向孩子输入科学的性知识和健康开明的性价值观的最重要一步。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将心中对“性”不健康的羞耻感宣泄出来,将不健康的性知识从心里倒出来,正确的知识和理念将没有存放的空间。所以,在善解童贞孩子课堂上,纪律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把孩子放在心上!

给孩子宣泄情绪的空间

[转载]孩子们的“宣泄”,你们听到了吗?在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讲授《防范性侵害》

7月4日,我给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初一的孩子讲《防范性侵害》的善解童贞孩子课程,有一位热心的志愿者作为课程助教。由于孩子们刚完成了期末考试,临近假期,情绪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在课堂上,当我们整理大家收集的性侵害案例,有几位同学就趁机宣泄情绪。这时,我用孔雀手势、沉默、邀请同学上台分享等方式来给他们一些时间来宣泄,同时也引导他们聚焦我们的讨论。

 一位男孩分享案例时,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个孩子窃窃私语,突然,助教大声地说:“如果有人再说话,我就直接邀请他(她)到教室的最后,罗老师,你看这样可以吗?”我前几秒一愣,心想“明明说过不能干预课堂的,怎么这样?”回过神,我马上说:“不可以,我尊重大家在课堂上的发言与宣泄,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尊重我和发言的同学,我相信大家可以做得到!”孩子们突然鼓掌,在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到了被尊重的感动,我也惊讶于平时反应迟钝的我能说出这样感动孩子的话。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得很专注,我相信,正是因为我对他(她)们的尊重,让他们除了学到课堂上的知识外,还学会了尊重别人,这是双向的、交互的。

给孩子放置尴尬的空间

[转载]孩子们的“宣泄”,你们听到了吗?在第二期善解童贞进阶孩子课程讲师培训中胡萍老师的示范课

8月中旬,我组织了第二期“善解童贞进阶孩子课程—10-11岁孩子性健康教育”讲师培训,在观摩胡萍老师的示范课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孩子有在低头画画、或者课上玩手机的时候,胡萍老师看到了,但并没有“处理”这个分心,而是继续讲课,适时地用眼神扫一下,而孩子也不会一直不听课,偶尔抬头和举手发言。

如果我是讲师,我会走到孩子面前悄悄提醒,遇到玩手机的,我一般会帮他先收起来。我的想法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只听一次这个课,我不希望他们会错过这么重要的内容。

在培训上,我与胡老师说起这个授课细节,胡老师说:“不处理的原因有下面三个:第一,我们讲的是性健康教育课程,与别的知识类课程不一样,孩子对“性”原本就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孩子心中本来对这个是觉得很尴尬、羞耻的,他(她)就会通过做其他事情来暂时放置这些情绪;第二,孩子的感觉通道是多个的,你不要以为孩子在下面做其他事情,他(她)的耳朵就没有在听;第三,如果遇到孩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在听的,讲师首先该反思的是自己授课方式、风格与内容本身,而不要盯着孩子分心的行为。”我恍然大悟,看来简单的一句“把孩子放在心上,读懂孩子”,真的需要漫长的修炼!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