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性教材之争(9):对“同性恋成因”的回应
标签:
胡萍老师性教育教育 |
分类: 杂谈 |
在我的系列博文《北师大小学生性教材存在的专业缺陷(2)》中,我谈及到了在青春期早期,孩子在此阶段的情感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一段“同性性行为”阶段,在西方对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研究的众多书籍里,都谈及了这个问题,书籍中将这个阶段叫“青春期同性恋”或“青春期同性亲密关系”或“青春期同性性行为阶段”,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讲解青春期同性间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中包含有性关系。这些书籍里共同观点认为:青春期同性亲密关系阶段并不能够确认孩子就是同性恋,要等到孩子成年之后(18岁以后),再根据孩子的性取向来做判断。
在我十六年与孩子上课的经历中,我进入初中孩子的课堂,常常会遇到孩子们与我讨论同性间的亲密行为,这种现象在最近几年特别明显。这些初中孩子的班级里,常常有几对关系非常亲密同性,亲密到可以在教室里出现类似异性恋人的亲昵行为。在课堂里,同学们会告诉我:“老师,他们两个真的很暧昧,不像一般的同学关系”“老师,他们当着我们的面,又抱又亲的,我们的眼睛都不知道放哪儿了”“老师,她们有时候真的好恶心,嘴巴对嘴巴亲嘴啊,还当着我的面!我无语啊!”……,那些被指关系亲昵的孩子,也不会有太多难堪,他们(她们)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在我经历的案例中,有青春期孩子同性间的恋情,曾经一个女孩告诉我,她就是喜欢班级里一个女孩,这个女孩也喜欢她,他们有亲吻的行为,两人在一起感觉很幸福。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是否是同性恋,不应该在青春期就判定,而应该在成年后,当一个人的性心理发展度过了青春期的“混乱”阶段之后,才能够判断。面对这些12-13岁的孩子出现的同性亲密关系,又该如何解释呢?我遇到这些案例后,一开始也疑惑不解,于是,我寻找解释青春期孩子同性亲密关系和行为的专业书籍,在很多西方对青春期孩子性心理和情感发育研究的专著中,我找到了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果在青春期,孩子正在经历同性亲密关系阶段的时候,北师大小学生性教材给孩子带来了误导,让正在经历或未来将要经历同性亲密关系的孩子误认为自己就是同性恋,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就会出现认知障碍,这样的教材是对孩子性心理发展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一再强调,编写教材的专家要懂得青春期孩子的性心理发展规律,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编写适合孩子的教材!
“青春期同性亲密关系”相关理论研究见于西方大量的研究专著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在《善解童贞》中所列出来的参考书籍,《善解童贞》所列出来的参考书籍,每一本我都认真阅读过,对于我研究儿童与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我还是为各位推荐一本《青春期》,作者【美】劳伦斯。斯滕伯格,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大量的案例和研究,阐述了青春期孩子在经历“青春期同性恋”阶段时期的性心理与行为发展特点。

在彭晓辉的微博中,对于“青春期同性性行为”阶段,他说他没有看到过任何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文献,在此,推荐彭晓辉看一下《青春期》这本书,这本书里通过大量文献和案例研究,阐述了了青春期同性亲密关系。
在关于同性恋的成因的讨论中,彭晓辉认为“同性恋成因争议很大,占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同性恋者的成因生物先天性的因素占主导方面甚至全部的方面,世界上还没有什么‘同性恋者后天构成说’”。对于彭晓辉的观点,我不认同。在《人类的性存在》(【美】珍妮特.S.海德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中,第15章《性取向: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这个章节中以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以及数据统计,从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交互作用理论、社会学理论、经验主义的资料等,阐述了“为什么人们会成为同性恋或是异性恋者”,在本书的445页第六行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同性恋成因的总结:“总之,当所有这一领域的研究被检验时,没有稳定的单一因素能够作为引起同性恋的理由(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可能由不同的成因)。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性取向。”在此,推荐彭晓辉看一看《人类的性存在》这本书。我在这篇博文里推荐的《青春期》和《人类的性存在》,属于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丛书,由美国心理咨询协会专家推荐。
2017年3月8日,是善解童贞云学院开学日子,此时,网络上北师大教材之争正在如火如荼,网友对我的《北师大小学生性教材存在的专业缺陷2》中,关于同性恋的观点发起了争论。而此时,我带领善解童贞云学院的学员们正在学习我们云学院的第一个主题学习——“性别发展理论”,学员除了通过专业书籍学习人类性别发展的基本理论,我们还有电影赏析,通过电影来理解人类的性别、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等,了解人类不同的性别存在及情感存在。在3月的主题学习中,是关于同性恋的主题,我们通过赏析美国电影《鲍比的祈祷》来理解同性恋的心理和内心情感世界,这个电影赏析课程以我的赏析作为示范,学员完成学业后,可以用这部电影赏析作为自己的课程学习成果,为受众进行电影赏析。我想,这次电影赏析可以回应吃瓜群众的发言。
欢迎大家收看我们这次视频课程:爱与接纳——美国电影《鲍比的祈祷》,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鲍比因为是一个同性恋者,被母亲不接纳,失去母亲的爱,失去社会的接纳,让鲍比痛苦万分,最后鲍比选择了自杀。电影赏析以爱与接纳为主线,接纳与众不同的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最后通过反思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就可以收看啦!
在赏析《鲍比的祈祷》这部电影后,我对于善解童贞云学院的第一期学员提出了赏析这部电影的提示,在这份提示中,我强调了以下几点:
本次电影赏析是内嵌在善解童贞云学院内训课程中,电影赏析结束后,我告诫学员以下几点:
第一,在云学院第一轮课程“人类性别发展”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相关专业书籍了解同性恋和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但记住,我们不是性别研究的专业学者,学习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性发展,我们的方向是教育,传播普世价值观。但在讲授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要传播普世价值观,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同性恋和性别认同障碍的理解;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善解童贞欢迎任何人士加入善解童贞讲师联盟,一旦加入,需要遵守善解童贞讲师联盟规则和制度。
未完待续!
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不要做原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