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乐G班的孩子们(5)——修复与重建
(2015-01-03 11:17:46)
标签:
胡萍老师其乐g班其乐教育 |
分类: 其乐教育 |
对于来到其乐G班的孩子们,我们将孩子的人格建构依然放在第一位,无论是高天赋的孩子,还是天赋一般的孩子,他们首先是一个人,其乐要做的是人的教育,而不是将人变成学业机器,既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健康人格的建构成为我们教育的第一位。
健康人格的基础包含了健康人格最基础的四个素养——自尊(有尊严)、自信(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自律(自觉遵守所处环境的规则)、自立(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依赖他人),父母和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建设好这四个人格支柱。然而,由于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缺失,很多孩子在人格基础的建设上存在缺陷。在其乐G班,我们要帮助孩子修复和重建的首先是人格基础。
一个孩子如何获得尊严感呢?只有当孩子被他人发自内心地尊重,而这样的尊重让孩子感受到了之后,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被他人尊重的人,被尊重的感受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由此,孩子的内心才会生长出尊严感。而且,在被成人尊重的过程中,孩子习得了尊重他人的方式,这样的尊重内化于心,孩子便成长为一个懂得尊重别人,自己也有尊严的人。当一个孩子希望获得他人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的时候,孩子就会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而当孩子不被尊重,内心产生了“我就是一个不好的孩子”时,他的发展就会与我们的期待背道而驰。
小轩的成长环境中缺失了成人的尊重,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行为的时候,与父母传统理念不符,此时,小轩会遭到呵斥或者打骂。比如,一次小轩和家人到亲戚家做客,已经到了吃饭时间,小轩的肚子已经很饿了,此时没有其它菜,只上来了一盘正是小轩喜欢的炒饭,此时,小轩便大叫着要吃整盘炒饭填饱肚子,而成人们此时没有感受到小轩的需要,他们不但不允许小轩吃饭,还指责小轩不懂礼貌,小轩此刻大哭大闹,最后被爸爸打了一顿,这样的方式让小轩在他人的评价“不乖”中,产生了“我不是好孩子”的自我评价。成人不尊重也不理解小轩,才导致了小轩“不听话、不乖”的表现。如果成人能够体谅一个饥肠辘辘的6岁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我们的做法可能是另外一种方式:我们会告诉小轩每个人都饿了,炒饭需要分成几份,我先给你的碗里盛上一份,等你吃完后,其它菜就上来了,然后我会将炒饭分到每个人碗里。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尊重了小轩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也让小轩懂得分享,同时,小轩也不会被人指责为“不乖的孩子”,小轩也就不会产生“我不是乖孩子”的自我评价了。在小轩的成长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遭遇这样的不公正对待,导致了小轩的人格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G班老师需要帮助小轩修复和重建的。
首先,我们需要修复小轩对成人的信任感,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信心感,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小轩长期不被成人理解和尊重,成人的负面评价导致了与成人的对抗,他认为“成人都是与我做对的”“我不是一个乖孩子”“我无法做一个你们眼中的乖孩子”,于是,在小轩来到G班之后,我们总是会听到小轩说“看你们拿我怎么办!!!”,小轩需要修复对成人的信任感。而在我的博文“其乐G班的孩子(3)——解决孩子打架问题”中,我们用民主的方式,让小轩感受到了自己被接纳、包容、尊重、平等对待,这样的班级氛围正是小轩修复对成人信任的基础,在这次解决打架问题的会议上,小轩的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他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的成人是公正的,是理解他的,这个世界存在公理,有维护自己权利的地方,也有辨清事实真相的地方,这是修复小轩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他对这个世界有信心的基础,有了对世界的信心和安全感,他的人格才会健康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修复和重建小轩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小轩的成长中,成人教育方式的粗糙让小轩不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因为有成成为伴,两个孩子不时会有摩擦,这正是我们修复小轩的契机。一天,我们需要开会讨论G班作息时间的变动,在G班,凡是关系孩子们的问题我们都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开会讨论,最后在会议上达成共识,孩子们才会积极配合执行,这已经成为G班的风格。在会议即将开始的时候,成成坐在了小轩一贯的座位上,这个座位是小轩一来到G班就给自己定下来的固定座位,因为当时只有他一个孩子,所以定下这个座位没有人与他争执。看到成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小轩要求成成让位,成成不理睬,小轩开始激动起来,大声叫到要成成让开,同时用身体开始挤开成成,眼看一场战争即将爆发,我与李静敏老师立即上前,李老师平和地让小轩“不着急,你可以用语言告诉成成你的想法”,而我则尽力将小轩和成成保持身体之间的距离,避免小轩激动之下突然出手打伤成成。可喜的是,小轩已经在G班10多天,他已经可以听老师的建议了,他大声喊叫:“这是我的位置,让开!你必须让开!”成成岿然不动,慢条斯理地说:“这个位置只是你吃饭坐的,你又没有说过开会的时候这个位置也是你的啊。”小轩大怒,想冲向成成,继续吼叫:“就是我的位置,吃饭是我的位置,开会也是我的位置!就是我的位置啊!!!”我连抱带拦小轩,担心他打成成,李老师继续平和地对小轩说:“小轩,你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轩对我大喊:“你放开我,放开我!”我平静地说:“我放开你可以,你可以用语言和成成说明这是你的位置。”我放开了他,他冲到成成面前,没有动手打成成,只是对成成大喊大叫:“这个位置是我的,不管是吃饭还是开会还是写作业,这个位置都是我的!”我很欣喜小轩没有动手,而是听从了我们的建议,用语言来解决问题,此时,成成僵持了一下,说:“我不喜欢他这样大吼大叫对我说话!”我看到转机来了,对小轩说:“你可以平和地告诉成成你的想法”,小轩凑近成成,尽量用平和的声音说:“成成,这个位置是我的。”成成起身让开了座位,坐到了自己在前一天确定的座位上,冲突结束了。在这次教机中,我看到了小轩的成长,短短的两周多时间里,小轩的进步是明显的。想起成成刚来G班的时候,小轩向成成介绍自己的时候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来G班吗?我太爱动手了,所以来G班。”我当时听到他的这句话忍住没有笑出来,后来,刘璐老师来其乐园例行工作时,看到刘璐老师怀孕的大肚子,小轩想上前摸一摸,刘璐老师允许之后小轩摸了,此时,小轩对刘璐老师说:“知道我为什么来G班吗?我以前太爱动手,现在只是偶尔动手了。”无论是我,还是小轩自己,都感觉到了G班给他带来的变化。我有信心看到小轩未来会像李老师解决他和成成打架的方式一样,来解决同学间的冲突(我相信G班的孩子会越来越多的),小轩的人际沟通能力会在G班获得修复和重建。
第三,修复成成的自律能力。成成刚来G班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我们告诉了他玩具书本等物品使用后要归位,他都照办。一周之后,我们看到成成的眼睛比刚来的时候亮了(这种眼睛里的光亮是我观察孩子的重要点,有这样的亮光说明孩子的灵魂是活的),话语也多了起来,与小轩的关系也基本建立,从开始不愿意到院子里活动,到现在带着幼儿园的孩子满院子奔跑,成成快乐了许多。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成成不愿意归位书本或者玩具了,玩过的棋子也不愿意收拾归位,如果老师提醒他三次归位,他会发火生气,看到成成这样的行为,我明白这是成成自律能力修复的开始,对成成的观察发现,他在很多时候都能够主动遵守规则,只有在物品归位时存在这个问题。刚来G班的时候,成成曾经的经历让他知道要听老师的话,否则就会被批评,所以老师要求他遵守规则他就照办,来到G班之后,他发现不归位棋子老师不会很凶,也不会骂他,只是提醒他,于是,“可以不听这儿的老师的话,因为他们不会骂我,不会对我很凶”的心理产生了,所以出现了不愿意归位的行为。成成刚来时遵守归位规则的行为其实是他律的行为,而不是自律行为。他律是内心不愿意遵守规则,但迫于他人(老师或者父母)的压力,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不得不违背心愿遵守规则,自律是指无论有无他人监督,个体发自内心主动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成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来到其乐G班之后,接纳、包容、尊重、规则等元素构成的安全环境让成成不再包裹自己,展示出了真实的自己,而一个真实的成成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希望孩子在G班是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们才能够帮助孩子。此时,成成需要建构起自愿遵守归位规则的心理和能力,而这样的建构过程就是老师在每一次成成不愿意归位的时候进行提醒和坚持让成成归位物品,这种坚持慢慢就会变成习惯,当习惯内化于成成的生命,就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最后形成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