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胡萍老师家庭教育教育 |
精神健康篇
对于孩子的成长,除了身体的健康发展,精神的健康发展也同样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自我,健康的精神意味着孩子人格的健康,我认为,健康的精神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独立、自尊、自信、自律、慈爱之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教育的契机,为孩子来建构健康人格的基础。
独立
关于孩子独立的培养,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层面的独立,一个是“精神”层面的独立。“物质”层面的独立性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生活技能来培养,在家园里,我们要求孩子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比如:吃饭、穿衣、洗澡、洗内裤(要求孩子每天换洗内裤,独立完成洗内裤)、整理自己的房间、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洗碗、倒垃圾等)、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钱、独立完成自己课前的准备工作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生活过程,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够做好这些请,这也是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过程,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精神”层面的独立性培养必须要在“物质”层面的独立性培养基础上进行,在教育家园里,我们会双管齐下。精神的独立性培养,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思考能力都缺失了独立性,那么,精神的独立性就无从谈起。我们将秉承对根儿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独立的见解和表达,在不超越底线的范围之内,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在学业课堂的学习中,我们会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这样的表达将得到我们的尊重和鼓励;在活动课堂中,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发展独立性,比如,木工课堂里,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工作,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完成,我们会在木工课堂里教孩子们做简单的家具,这些家具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做成玩具型家具,孩子们还可以做各种动物等;在农艺课堂里,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物进行种植,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独立完成对农作物的管理。这些课堂的设计,不仅仅帮助孩子完成独立性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建构自信和自尊。
自尊
孩子的自尊发源于受到成人无条件的尊重,只有当孩子感觉到了自己被他人尊重,他才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尊重的,才能够建构起自尊。在我们的教育家园里,我们会要求工作人员无条件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
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尊重孩子不等于顺从孩子的一切行为和要求,我们尊重的是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的是孩子的思想,尊重的孩子的内在发展需要。比如,一个13岁的男孩来到我们家园学习生活,他已经进入到了青春期早期,这个时期他的心理发展特点之一就是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于是,他会用一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比如留长发,对于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这个行为,我们会尊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引导他慢慢懂得用自己的内在来表达独特,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一个孩子内心变得丰富之后,他才会知道用长发和外形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是一种肤浅,这是孩子的一个成长过程,我们需要用耐心和智慧来帮助孩子完成这个发展过程。
关于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的讲解,尊重与顺从的区别,在我的书《爱的误区》中有详细讲解,可以参阅。
自信
孩子的自信来源于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只有明白了自己的能力,孩子的自信才是踏实的。在教育家园里,我们会从生活、学习、工作、运动等多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让孩子真实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效能认知”。
从生活方面来说,孩子通过自理生活,完成力所能及的生活杂事和家务,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学业上来说,我们将为来到家园的孩子进行学业的个性化设计,配备老师帮助孩子完成学业,在学业方面保持与同龄人同步,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业的能力,比如,一个应该就读小学5年级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家园,他的学业能力可能只有3年级孩子的水平,我们会根据他的学业具体情况,为孩子做出学业学习的计划,帮助孩子逐渐达到同龄孩子的学业水平,学业的进步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起来对自己学业的信心;在其他活动课中,孩子会有很多机会发展自信心,比如,农艺课中自己栽培的农作物接触了丰硕的果实,木工课中自己独立完成了作品,手工课中做出了飘着玫瑰花香的人工香皂,厨艺课上做出了小刺猬形状的馒头,学会了游泳、滚铁环……,我们要为孩子尽可能地提供让他们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自律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是从为孩子建构规则意识开始的,在规则的管理下,孩子逐渐建构起来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不论有无监督,孩子都能够自觉地遵守所处环境中的规章制度,这就是自律的能力。现在,地球已经是一个村子了,孩子们将来可能是一个地球人:在中国读完中学,英国上大学本科,美国读博士,到澳大利亚工作,或者回到中国生活和工作……,自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决定你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是否能够在某个国家工作顺利,是否能够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是否会触犯某国的法律……。如果教育体系中,缺失了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建构,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教育。
从李天一等人的强奸案件、留学生飚车致人死伤案件、留学生为了一点盐巴举刀杀人案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在成长中的缺陷——自律能力的缺失,这个缺陷是由父母、学校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在家园的教育理念和设计中,帮助孩子建构起自律能力,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沿袭对根儿的培养方式,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规则,敬畏法律,这是孩子将来通行世界的基本素养。
在家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利用每一个生活细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比如:在电脑上网和使用时间的管理上,我们会有严格的规则和措施,如果孩子违反规则,将承受违规带来的后果——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电脑的权利;每天晚上将换下来的内裤清洗干净后晾晒;每天的作业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当孩子对遵守规则的意识渐渐内化,孩子就培养起了自律的能力。
建构自律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建构对自己负责任的过程,孩子只有懂得并做到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够做到对他人负责,这是一个人责任感建构的基础,家园的生活和学习将为孩子建构起这个基础。
合作精神
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如何建立对同龄人的理解、接纳、包容?如何才能够享受到同龄人的欣赏、友情、关爱?如何才能够在与同龄人相处中学会解决人际关系带来的矛盾?在我们的家园里,孩子们会有兄弟姐妹,他们不再是“独生子女”,失去了“唯我独尊”的环境,他们必须要学会与同龄人相处的法则,懂得人际界限的把握,享受同龄人的爱、友情、支持、理解、欣赏等。这样的成长经历,是孩子将来进入大学、步入社会、走进婚姻,建立起良好而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利用生活细节培养孩子的人际法则,懂得接纳和欣赏他人,学会处理已经发生的矛盾。比如,每天晚餐后,我们会安排两个孩子洗碗,他们可以协商谁洗碗,谁负责把碗放进橱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会有争执,比如都不愿意洗碗,都想做把碗放进橱柜的工作,在争执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达成一个协议,比如,这次是甲洗碗,乙把碗放进橱柜,下次两人的工作调换,这样的经历让孩子学会了解决合作时期发生的矛盾,懂得了要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要具有合作的精神。
在家园的很多设计中,都将孩子的合作精神培养纳入其中,比如,木工课上,孩子们在完成自己的作品中,可能需要相互协作,或许,两个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在农艺课堂里,孩子间也需要协作完成一些工作。
在传统体制学校里,虽然孩子们在一间教室里上课,但他们没有更多合作的机会,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单一,让孩子们缺少了在生活细节和工作过程中的合作体验,也就缺失了人际间深入交流的契机。
孩子的身体是他生命的外在自我,在孩子身体的成长中,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物是霉变的污染食物,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就遭受了破坏。孩子的精神生命的内在的自我,内在自我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健康而智慧的“精神食粮”,这些“精神食粮”需要成人来为孩子们提供,如果成人不能够提供满足孩子内在自我发展的“精神食粮”,孩子的精神自我就会出现 “营养不良”,孩子就会找不到内在的自己;如果成人为孩子提供的精神食粮是霉变的,孩子的精神自我就遭到了破坏——缺乏独立、自尊、自信、自律、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被破坏了精神自我的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康的,甚至会成为罪犯,就像李天一和他的同伙一样。
我在讲座的时候,常常将一个人的精神自我(人格)比喻为一个建筑,独立、自尊、自信、自律、责任感、合作精神等是人格建筑的基础和梁柱,这些元素的缺失,将导致人格的坍塌,如果教育不帮助孩子建构人格的基础和梁柱,这个教育就是对人类不负责任的教育。孩子的学业、专业能力、技术水平等,仅仅只是人格建筑中的装饰。如果我们将孩子的独立、自尊、自信、自律、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看着是“德”,而学业成绩、专业能力、技术水平看着是“物”,只有“德”建构厚实了,才能够承载“物” ,谓之“厚德载物”,如果我们为孩子积累了很多的“物”——钢琴十级、考分第一……,却没有为孩子建构厚实“德”,这些“物”将失去承载的基础,这些孩子就像我们平日里说的“有才无德”,他们啃老、没就责任心,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比如,杀人犯药家鑫,他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但他因为杀人,已经被判处死刑,他的才华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支撑。
无论孩子将来的职业是什么,艺术家、科学家、设计师、技术工人、教师、国家公务人员等等,健康的人格是他们未来生活幸福的基础,在我们家园里,孩子的人格健康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教育设计之一,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做好基础。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