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地理记忆(四)

(2009-10-08 10:52:53)
标签:

杂谈

2009年10月8日星期四

北京的地理记忆(四)

                          栏杆市

    1948年春天,解放军已经把北京包围了。城里人心惶惶。一是物价飞涨,所谓关金、法币,再加上后来的金圆券几乎成了废纸,背一麻袋票子也买不了多少东西。再加上不知道解放军什么时候攻城,攻城的时候,仗会怎么打,安全有没有保障。所以当时人们最重要的是存面粉,几乎家家都尽量把钱都换成面粉,堆在屋子里,一是对付通货膨胀,一是打起仗来也有吃的。首先得到实惠的是老鼠。 

    因为南岗子的房东把房子卖了,我们不能再在那里住了,就又在栏杆市北口的高台阶上租了一为大夫的房子居住了。这位大夫的父亲是一位名医,所以置办的这所房子很好,是有三层院落的四合院,我家住在第二层院落的东厢房。这个院落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件事:

    第一件,我当时看了不少剑侠小说,对武功很迷信,常常和住西厢房的一个同龄人一起切磋武功、练习武功。

    第二件,我父母当时改做手工业,冬天做皮帽,夏天做草帽。为了省钱,一到夏天要我不上学,请假在家画草帽。拿现成的样子,照猫画虎。瓷漆的味道很呛人,呛得我头痛,但为了生计也得画。

    第三件,外院有个姓梁的,以在门口高台阶上摆烟摊谋生。他的烟摊上摆着一副象棋,过往行人愿意挑战者他都迎战,而且很少输棋。他是我象棋的启蒙师傅,让给我车马炮三个子儿也很难赢他。

    第四件就是北京解放是的情景。我们住的对面有一个大车店,里面住满了国民党的所谓中央军,至少有一个营。突然有一天。天刚刚亮,还没有起床,就听见对面的大车店那边响起了十分密集的枪声。我们以为解放军进城和他们打起来了,吓得谁也不敢出门。大约过了20多分钟,枪声停下来了,然后就是死一样的寂静。上午,我偷偷地到对面的大车店去看,里面的军队已经开走了。据说,是因为这部分国民党的部队对北京和平解放不服,放一阵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

    第五件事是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解放军的情景。有一天,来了三五位解放军战士,见到我母亲说:“老大娘,你家里有席子吗,我们要买几张用用?”不知什么原因,我家恰好有几张席子,他们付了钱杠走了。给了多少钱我现在不记得了。因为我在老家有过和解放军(当时叫八路军)打交道的经历,所以对他们并不害怕,而是感到亲切。

    后来我搬到前门草厂九条去住了,栏杆市的这三层院落的房子,后来改为区妇联的办公场所了。到了90年代,马路扩宽,它被拆除了。对面的栏杆市胡同也变成了一条大街。

 

                          药王庙

    东晓市大街正中间,有一座庙叫药王庙。这是一座很不小的庙宇。据说一座明代的古寺院。现在看这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寺院了,占地至少有四五十亩,有三层大殿。

    原来北京有十个市立(即公立)中学。解放以后,北京市首先在劳动人民聚集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新的市立中学,就是在龙须沟附近建立的北京十一中。我从1951年念初一,一直到1957年高三毕业,都在这个学校度过的。可以说,北京十一中是我成长的摇篮。

    北京十一中就是利用药王庙原来的房屋作为自己的校址。两边的厢房是原来的配殿,大都作为教室。第一座大殿是图书馆,第二座大殿是教师的教研室,第三座大殿后来改建为礼堂,是学生和老师自己动手通过义务劳动改造的,所以起名叫“五一堂”。这个礼堂不小,可以容纳八九百人,还有一个不小的舞台。我参加过的学生剧团曾经在这里做过多次演出。我记得有诗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独幕话剧《黄花岭》,还有各种音乐和曲艺节目。后来北京十一中出了不少文艺人才。相声演员李金斗,话剧演员韩善续、吴桂岭等都毕业于十一中。我当时也是剧团骨干,不过后来考了人大新闻系。

    药王庙虽是一座古庙,但当时人们对古迹的价值几乎没有认识,所以也不注意保护。1957年当时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专门到过北京十一中,目的是考碑。我们当时的校长杜腾把我们几个学生找来,让我们当面邀请邓拓给大家做一场报告。千说万请他也没有答应。后来知道了,他当时的日子很不好过,而兴趣又在考古上,自然不会答应我们的要求了。但回忆起来,我们这些学生对这位大人物对石碑如此感兴趣,实在是不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