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原外文系大楼
题图二:新外文楼
5月25日,在复旦学生餐厅午餐之后,在门外小聚,三五闲聊,我乘机拍摄一些同窗闲聊照片。1时后,由外文学院的志愿者举牌,带领我们去新建外文楼305室去开会。
国权路,熟悉的名字,60年前路口有小邮电局,寄信要出大门,走过邯郸路,3路有轨电车的轨道,到此邮电局。60年前邯郸路的对面就有不少复旦的“地盘”。大门外即一个运动场,上体育课,还有教工宿舍楼,但是,总体荒凉,尤其是国权路一带,荒郊野外也。
今日过从国权路过邯郸路,就有一扇边门,由此入校园。右侧远处高耸入云的双子楼。进入校门,更觉:新貌藏旧景,老教学楼,那里也是上的地方,比如现代汉语,政治,口语......,记得,我的一次作文被老师打分5+!当年没有能容纳全校师生的大礼堂,只有分散在老教学楼的教室里听,副校长,叫徐震,报告精彩。左拐,就是最熟悉的二层小楼,现在的档案馆,当年的外文楼啊。上课教室在一楼,二楼是阅览室。18岁的我,体重99斤,出入于此,如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遗憾,好景不长,后来几年二楼阅览室成为我们政治学习之所,一学几年,师生同学......。
朝前,草坪对面就是当年数学楼,一幢外观甚美的大洋楼,门前曾有两株樱花树,文革伊始,被砍伐,因为属于修正主义的审美对象。今日学子咋会想到:这里的草坪,曾被挖掘,种菜。
再朝前,就是中文系大楼(现校史馆),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当年吾兄读中文系,我没少往这里跑。中文系大楼外就是著名的大草坪,草坪北,即相辉堂,当年叫登辉堂,能容纳千人的礼堂。66年文革风暴袭来,大草坪成了批斗大会场,各系名教授轮番在此接受批斗,口号声震天动地。66年8月某夜,我曾躺在草地上痛哭,哭停课,哭无书可读!默默走过草坪一角,心仍隐痛。还好一位同窗请我拍照,让我走出沉湎。
20多位同窗,三五为伴,慢行,不知他们此刻的所念及所想。
走过相辉堂之左侧,豁然开朗,一座新楼矗立。上书:外文楼
陆谷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