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步入学生餐厅

题图二:母校提供免费午餐
5月5日上午11时半许,复旦119年校庆主题大会结束。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去南区食堂用餐,路不远,十分钟左右。气派真大,“学生餐厅”四个字居然由苏步青题写。十年前也在南区食堂用餐,逼仄拥挤。今日焕然一新,宽敞舒适,能赠食欲。此餐叫“怀旧午餐”,排队凭券领餐:米饭,红饶肉,糟溜鱼片,番茄炒蛋,青菜,熏鱼,还有香蕉和酸奶。皆家常菜,皆十分有味。廉颇老矣,尚能饭,同桌四五,我一扫而光,速度领。。
今日之家常菜,之丰盛,之味美,非60年前可比矣。当年一个月的饭卡15.5元,午餐一荤一素而已。比如,一块大排+蔬菜,一只咸蛋+蔬菜。晚上九点以后上床,肚子经常咕咕。今日学子会说,去买一只面包充饥呀!不行,购买面包需要粮票,再说,囊中羞涩,即便不要粮票,也买不起。
当年复旦的学生食堂,一度有桌无凳,站着吃饭。今日学子,岂能想象?更不能想象者:有几年入食堂吃饭前,需手举红宝书祝伟人万寿无疆。
俱往矣,餐后兴致勃勃,楼上楼下,走一圈,拍摄几幅照片。发现二楼竟然还有一个民族食堂!当年不敢想也。
据说,高校食堂曾举办过菜品大赛,复旦大学的食堂获奖不少。
本想带两个复旦食堂的菜回家给夫人尝尝,让她也怀旧一番。考虑了一下,携带不便,等会儿还要到外文楼305室参加同窗座谈。免了。从家 -
复旦,20分钟的滴滴,下次再来不迟,现在凭身份证可入复旦,且加50%的搭伙费,就能在复旦食堂就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