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名曰禅院,实为茶室也

题图二:茶室窗外

一直以为,禅味最浓的茶室非杭州永福禅寺的福泉茶院莫属。
7月24日,上济南千佛山,参观了唐贞观年建造的(距今1400多年)兴国禅寺之后,便返身进入了静心禅院。
名曰禅院,其实就是一个茶室。此茶室的禅味更胜杭州的福泉茶室一筹!上午九点半进入静心禅院,直到下午2点离去,我在这个茶室,足足待了四个多小时,还吃午餐。
茶室内的布置禅味十足,气氛温馨。茶客甚少。一位服务员,趁闲侍弄屋外的花草,有茶客进入便忙于接待,此外,此茶室还有午餐供应,明码标价,一碗炝锅面,15元。权当午餐,味道甚佳。
介绍我到此喝茶的,是我的老友C君。他登上千佛山,兴冲冲来此喝茶,自带茶叶茶杯,就用一下茶室的开水而已。但是,茶室老板仍坚持收他68元的茶资(现在48元),因谈不拢,他便拂袖而去,步行走下山去。
今日,静坐于此,享受于此,自然念及C君,心里有点惋惜。如此环境,不待上半日,不是亏待了千佛山?不是亏待了自己?
活到这把年纪,我想,每个人皆有自己独特的消费观,种种消费观,无正误可言,无高低之别,不容旁人置喙。
人生苦短,该享受时就享受,不做slave of
money,而应slave money!这个观点也许无人反对吧!
我们这一代人,如今皆70岁上下了,都是过紧日子过来的,从小苦大,进入老境,自幼贫困,囊中羞涩,即便口袋里有了几个钱,也不习惯大把花钱。这是一种思维定势,难以改变!
明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外出旅游,喜欢住经济型酒店:七天,汉庭,如家,锦江之星……,等等,女儿与我观点相左!她认为,老爸不应该住这种酒店,她称这种酒店为“民工酒店”。她认为应该住星级的,千元左右一夜的,为我订房,为我买单,我仍坚拒!我答:老爸不是住不起,而是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女儿报以苦笑!
人,有时候真不容易改变,所谓“愚不可及”,是也!
今日入静心禅院吃茶,品茶与悟道齐来,发呆与静思共舞也。喝出禅茶一味的境界!
国人饮茶的习惯据说始于神农时代,茶被文人雅士逐渐放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而茶文化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其中典型的体现即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茶如人生,色泽万千,百味俱全。一缕清香在阳光下的水汽氤氲中透出来,茶杯中那一抹浓郁的金黄安静无澜,茶汤入口唇齿留香,那浑身上下都能感受到的清香瞬间熏透……
品茶,茶味只是其一,更在于泡茶时动作起伏间的从容恬淡;就如悟道,过程中的百转千回、瞬息万变才是悟道的乐趣。禅事即茶事,茶事即禅事。
俗人茶事,追求的是艺;贤人茶事,追求的是道。“禅意明心茶间道,陌上清涟自清方。”
品茶,品的是心,品的是期间的那份静宁,品的是万木凋零的那份从容。
人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禅师答:吃茶去。寥寥三个字,千万人各得其悟,越是深奥的道理越只能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述,而读得出多少便是各有各的缘分了。赵朴初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茶至无味仍余香,人若无妄心自清。”
茶,越喝越淡,唇齿余香却愈渐醉心;欲望,越老越少,对人生的理解却前所未有的透彻。茶的禅味,如人品茶,浓淡自知。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佛家经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哪怕是一壶绝顶好茶,泡过以后也是一壶残叶。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