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舟登岸,先是南行,见楼台亭阁,见亭桥,如此景色与一池之野荷构成反差,构成不对称美。
我是满心满意奔观荷而来西堤,西堤的荷花却不给脸,雨中的荷花,东倒西歪,花瓣萎靡,荷花的面积虽然大,但大得有点野。野荷亦可观,但欠美感。即便今日无风无雨,花杆挺拔,花瓣舒展自如,可观性也平平,为啥?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观也。倒不是限于拍照不便不美,观赏获得的美感也十分不足啊。
好在即便观荷受挫,西堤本身美感动人。
西堤虽是当年乾隆皇帝仿西湖苏堤而建,但决不是一味的模仿。可以说乾隆只是借用了苏堤的理念。苏堤的修建,当年更注重的是水利的建设。而西堤的侧重点却是清漪园整体园林建设的一部分,更注重的是景观。如果说昆明湖北岸万寿山的佛香阁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气派,那么西堤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这可能是皇宫内整天不苟言笑的缛礼烦仪太多,一道西堤,不出宫即可感受百姓之乐,放松心境,真可谓用心良苦。
山环水绕,山水相依,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
西堤一带湖中荷花堤边柳,碧波轻摇荡绿舟。因自然景色开阔,将园外玉泉山秀丽的西山山形与玉泉山的玉峰塔、妙高塔摄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使得园外之景和园内的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典范。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昆明湖的项链,而堤上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的六桥,犹如项链上璀璨的钻石。这条项链随着四季四时的变化而变换着斑斓的色彩。
西堤上有六座桥。从离北如意门最近的界湖桥开始,依次是豳风桥、玉带桥、镜桥、柳桥和练桥。六桥造型各异,除玉带桥余五桥都是亭桥。
界湖桥。因处内外湖分界处而得名。界湖桥上的亭子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只剩桥身。
豳风桥。桥亭为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清漪园时称“桑苎桥”。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豳风》。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桥的西边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尚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豳风桥的桥身与界湖桥的桥身相比,除尺寸略小外,桥洞的造型也稍有不同,中间的桥洞为方形、两边为圆形。桥洞有调节湖水的作用,中间宽大的桥洞下还可穿行小船。桥体形态及所处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夏季早上在此处看朝阳从佛香阁慢慢升起过程,异常美妙。
玉带桥。西堤上唯一的石桥,由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云中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玉带桥拱高而薄,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形若玉带。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洁白的,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的半圆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皱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玉带桥的造型具有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石拱桥的风格,以纤秀挺拔,轻巧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如今,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
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镜桥桥名镜桥之名出自唐代诗人李太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桥上是一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游西堤,如入景中画,画中景。不知是在景中看画还是在画中看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不可瞻前而不顾后,亦不可顾左而不顾右。
颐和园的园林景色,只一道西堤便可见一斑。但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这是乾隆爷当年即便是有预谋、有目的、有组织也想象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