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与上官老师合影于办公室

题图二:上官老师在授课

2015年9月11日上午10点半左右赶到了北京市第27中,上三楼,到上官老师办公室。距离2月10日在绍兴的邂逅已经过去8个月,当时身穿厚厚冬服,今日身着轻装也。第一印象,一个典型的中学校园,进入办公室,却又逼仄感。办公室面积小,且老师的办公桌也太小。在办公室内,静心备课,静心改作是个问题。说来也是笑话,当了一辈子老师,没有坐过班,从坎门中学
→ 台州师专 →
上海交大,都没有办公室,上课入教室,下课就回家(家就是办公室,就在校园内)。上海交大,只有教师休息室,上课之前,或是课间,在休息室内小坐片刻而已,下课走人回家。备课/批改作业/写作皆在家中进行。
上官老师的办公室,颇有新鲜感。一位男教师见窗外天空白云形状可爱,取出相机拍摄两幅,他还让女孩站在桌边,背诵课文给他听。
随上官老师进入教室,一位年青教师也跟去听课。这是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课,9月11日,大概是开学第一周吧(因为九三大阅兵,北京开学推迟)。
歇坐教室后排,闻书香,听上课,感觉真好!让我怀旧,让我忆旧,不是吗?中学时代,语文/英语就是我的最爱,别的课上可能开开小差,语文/英语课,那可是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啊。1972
-
1978在浙江坎门中学,除了教英语,还教高中语文。当时上课全凭感觉,学生被我吸引,幽默引发哄堂大笑,学生对我的上课打高分,就满意,就知足。1977年暑假还被县教育局相中,为全县高中语文老师培训三日,上示范课。
然而,时代变了,今非昔比!
从题图之二可以看出,电脑课件在课堂上得到运用,课堂教学,省事省时省力,且大大开拓学生视野,收效良好。当然,这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一时彼一时也。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现已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
我非常欣赏上官老师引用朱自清对《左传》的评价,一堂语文课便增加了学术性。而且给学生一个良好示范:博览群书,引用名家之言,胜千言哦。
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上官老师擅长“互动”,且有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活跃,绝非one man show也。
我听上官老师的课,堪称享受,看看稚气未脱的学生,真羡慕他们有这样一位名师!须知,一位名师对一位学生的成长的作用!我的中学时代,陆并谦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他曾经与郭沫若是同窗,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源自陆先生之授课也!
上官老师之授课炉火纯青,但仍然还在名校北师大进修博士课程,这是什么精神?而且,看她上课,想起今年二月在绍兴的邂逅。一家四口,利用寒假,冒着严寒,到文化名城绍兴杭州游览,这又是什么精神?
名师,非唾手可得,名师,有了这点精神,无疑将更上一层楼!坐在后排的我,既享受听课,又岁月钩沉,既增加知识,又感受青春
......,初秋古都,处处是景,哪儿能让我有如此这般的享受呢?
听过上官老师的课长大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将来,他们中间出几位名师,乃至大师亦顺理成章,但是,是否能真的出?是个问题。学子成材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或制约,或给力,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甚至还有个人的性格因素,等等
- 今生见多了。
上官老师有个习惯,课堂上喜欢称呼学生“孩子们”!闻之,差点失笑,为啥?在上海交大的课堂上,我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除外),也喜欢称呼:Boys
and girls,岂不异曲同工?享受才开始,已到下课的时间。
接着便去教师食堂午餐,午餐自助,相当丰盛。以下有一幅照片,粗看在上课,细看在吃午餐,原来第27中地方小,没地方建学生食堂,午餐一律外包,且在教师用餐。
上官老师很忙,餐毕便与之告辞,由一起听课的年青教师送我到学校门口。原先,上官老师的先生欲陪我去参观老舍故居/北大红楼,不好意思麻烦忙人,谢绝了。心满意足,我走出第27中,开始我北京行第五日下午的游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