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走王府井,过商务印书馆
题图二:再为商务印书馆留影一幅【右上角:创于1897】
走出老舍故居,根据张先生建议:先去中国美术馆,再去北大红楼。中途经过王府井。抬头间,忽见“商务印书馆”五个大字。我驻足,我拍照。其中必有故事也。
今日(2015年9月11日)上午,走过中国联合国协会,想起1991年的一则旧事,现在路过商务印书馆,又想起一则旧事,北京对我而言,故事不少也。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地址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
1990年调动回沪成功,进入上海一家公司上班,所用非所学,同时赋闲时间较多,于是,我开始动笔写作。书名《英语幽默语言赏析》。1991年7月完稿,正巧全家打算游北京。于是,我就带上了一摞书稿(约重七八斤)到北京,打算把书稿交给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坐落在王府井,王府井又是全家必到之地。因此,就有了拜访商务印书馆的故事。
1991年7月28日,夫人和女儿逛王府井,我提了一摞书稿径直去了商务印书馆。
在二楼的一间办公室内,一位老先生接待了我,非常热情,甚至告诉我:你的名字我们知道,你写过不少英语研究的文章,发表在几家大学的学报上。
闻此言,心头一热。
老先生浏览了我书稿的几页,尤其是陆谷孙老师给我的小书写的序言,一口答应,他们准备接受此书稿。
开局顺利!
但峰回路转,讲到出书的时间,双方分歧。他提出一年之后出书,我要求半年之内见书。
刚才夫人留下一言:不要勉强,上海出书更方便。
很快和老先生结束谈话,提着书稿回到王府井大街,和夫人女儿在约定的地方见面,再携游王府井。
回到上海,只隔了一个月,淮河路上的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接受了我的书稿,并支付较为丰厚的稿酬。
此书出版不久,便进入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最近我对一位友人说:解闷写作此书,给力奠基交大。
看官不难想象,夹着此书进入交大,岂不如鱼得水?
以下三幅照片就是该书的封面,扉页和陆老师写的序言。(此书的开头一节“ 英语Humor之源”,见照片后)
Ⅰ. 英语Humor之源
humor
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液体”,同时又与拉丁语中的“潮湿”,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潮湿”,希腊语中的“潮湿”有关。
古希腊语中的humor指人体中的“体液”,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的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
前377?)曾提出著名的体液学说(humorism),他认为人体除含血液(blood)之外,尚有粘液(phlegm)、黄胆汁(choler)及黑胆汁(melancholy)。四种液体不同的混和的比例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体质与性格,由此形成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忧郁质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如果这四种体液比例失调,人就会染病或性情变得乖张。例如,他们认为黄胆汁过多会使人脾气急暴,黑胆汁过多的人性情郁悒。英语中常见的melancholy(令人忧伤)即源于“黑胆汁”(希腊词melan/黑+chole/胆汁的意思)。希波克拉底的“体液-气质”论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中世纪也是一种权威学说。从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直至今日,“体液-气质”论仍在生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占有历史性的一席之地。
《朗曼当代英语词典》与《牛津高级现代英语词典》两部词典至今记载着humor一词中世纪的痕迹。
a. (old use) any of 4
liquids thought in the MIDDLE AGES to be present in the body in
varying degrees, and to influence the character.
b. (old use) one of the
certain liquids in the body, said to determine a person’s mental
snd physical qualities.
两部词典均为humor的这一用法加注old
use。其实,在现代医学上,humor一词仍常做“体液”讲,如:vitreous humor (玻璃体液),aqueous hnmor
(水状液),Reactions of the organism may be brought about by humoral
means (机体反应可由体液引起),等等。
有趣的是,《红楼梦》英译本(杨、戴译本)在译疾病时也多次用到humor一词。
如第4回薛宝钗谈到有人诊断她的病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译文为:He diagnosed my trouble as a
choleric humor I’d brought from the womb.
又如第13回写到宝玉突然喷出一口血来,他忙说,“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译文为:A lot humor seized on my
heart, and stopped the normal flow of blood.
以上两处用的humor都是指内脏某些液体不调的意思。
Humor一词的内涵也随历史的演进而演变。16世纪初,人的某种突发而短暂的心理状态或感觉、情愫、心境可称为humor;及至16世纪末,人的某种特殊的气质、倾向、爱好,尤其是那种无显豁缘由,仅因幻想狂热而导致的任性怪诞的气质、倾向及爱好等亦可称为humor。以上提及的两部词典尚部分保留了此意。
a.(being rare) a state
of mind; MOOD。
b.Person’s state of mind
(esp. at a particular time); temper
诚如a注,现代英语中将humor用于a
state of mind已罕见,然而,在若干形成于历史而目前仍在沿用的成语或固定结构中,我们仍可窥见此涵义。如:
In a good/bad humor
心境好/坏
Not in the humor for
work (=not feeling inclined to work) 无心绪干工作
When the humor takes
him/her (=When he/she feels so inclined)
当他/她兴致上来的时候
out of humor
并不是“无幽默”,而是displeased,in a bad mood的意思。如:
At noon Mrs. Turpin
would get out of bed and humor, put on kimono, air and water to
boil for coffee. (O. Henry)
中午时分,土尔宾太太起床,心情不佳,她穿上和服,摆出一副架子,并放水煮咖啡。(欧·亨利)
那么,humor一词究竟如何摆脱上述含义而步入艺术殿堂的呢?这归功于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森。1598和1599,他创作了两部以humor为题的喜剧,塑造了一些个性怪癖、授人笑柄的人物。它们是:Every
Man in His Humor和 Every Man out of His Humor
(注:中译本的译名先后有《个性互异》、《人人心情不好》、《每个人在他的幽默里》、《脾气人各不同》、《每个人出自他的幽默》)。
在这两部戏剧的序言中,本·琼森写道:
如果一个人的非常奇特的特性,
在他身上表现得那样强烈,
他的一切欲望、感情和才能
都听从这种才能调遣,它们全都沿着一个方向努力,
这的确可以称为humor。
如果一个蠢夫头上插一支花翎,
戴一根华丽帽带或者三重邹领,鞋上扎着一尺长的蝴蝶结,
把瑞士领带当作法国袜带——
这才称得上幽默!
啊!这的确甚于可笑。
Humor的词义第一次得以扩展(generalization),一跃而跳出了人体生理学的樊篱,用以指言行举止怪谲的荒唐人物。当然,我们不能期望它仅此一蹴便到位,它距今日humor一词博大多彩的内涵尚有一段距离。本·琼森“无心插柳”的遣词令humor一词从此迈入文学艺术的门槛,它与人的怪诞、滑稽的言行举止结下难解之缘,这可视作现代意义的humor的最早萌芽。
在本·琼森之后的近百年中,humor一词的涵义不仅跃出人体生理学界说,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理解或运用。此时的humor意为:机智、愚昧、做作、生理缺陷、个人习性,等。
英国著名喜剧家康格里夫(1670-1729)于1695年写下了一封题为《论喜剧中的humor》的信函,该信频频使用humor一词,其含义分别有“体液”、“气质”、以及近代意义的“幽默”这几种含义。
不可不提的是,17世纪末,英文humor一个全新的释义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脱颖而出:
a.行为、谈吐或文章的品质,它逗人快乐;怪诞,诙谐,滑稽,可笑,有趣。
b.
察觉什么是荒诞的或逗人发笑的能力,在谈吐上、写作上或其他的成长中表达,或作为主题的标书及滑稽的想象力。
至此,近代(中世纪)以来为人们所普遍理解的“幽默”的最基本含义终于载入词典,显示了其涵义已趋于稳定与成熟。同时,英语中的humor也就具备了走出国门的先决条件。
18世纪以后,英文humor的词义在不断演化成熟的途中,又先后为异国异邦的人民所领悟和接纳,并陆续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寻到归宿。如法文中的humor,德语中的humor,俄文中的IOMOP,日文中的ユーモア,等等。20世纪初,英文humor又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