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2015-01-27 09:41:47)
标签: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

南山

旅游

休闲

文化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一:如斯亭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题图二:听鹂山房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之侧竖“如斯亭碑”。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是明代林华的《如斯亭对》。因为喜欢这篇荡气回肠的美文,特逐字录之于下:

    泉声泠泠,与弦相应和。诸君曰:美哉,泉乎。清且涟漪。林子舍琴,铿然而作,喟然而叹曰:斯夫子所谓逝者如斯夫者乎?既而合以如斯名其亭。

    自开辟以来,今古几更?莫见其正,道妙不息,著乎川矣,故圣人特发以示人,岂惟一物,凡化皆然。川如斯其流,山如斯其峙,日月如斯其贞明,风霆如斯其流形,天地如斯其高厚,寒暑如斯其来往,阴阳如斯其动静,鬼神如斯其不测,百物如斯其化生。磅礴宇宙,逼寒虚空,经纬今古,与川同妙者也!故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始终天地生生不已者也。

    招隐山是因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颙”字发音“yong”)(377~441年)隐居于此而得名。听鹂山房是后人为纪念戴颙而建造的。
    听鹂山房和招隐寺属于“市保”。听鹂山房始建年代不详,民国时期尚余门楼,“文革”中全毁。现房为1981年重建。
    一处不大的小院,就一间正厅,正厅既是茶室,又是戴顒的纪念室。上额书“鹂声一起宫商羽”,说的是戴颙“听懂”的黄鹂啼叫声,表达了简谱中“宫商羽”三个音符。
   这位叫戴颙的老先生,是南北朝著名的艺术家。不仅擅长丹青,在雕刻上造诣亦颇深,最精通的是丝竹,还会作曲。他一生不愿作官,一直隐居。招隐的青山秀水是他的创作源泉,在这里他创作了许多乐曲,在中华音乐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字。
    步入厅内,正面是标题为《戴颙高隐图》的铜板蚀刻工艺制作的大型壁画,由《双柑听鹂》、《长曲抚琴》和《瓦官塑佛》三个主题组成,概括了戴颙的一生。
     两侧对联:“泉韵每清心,自由山林招隐逸;莺声犹在耳,好携柑酒话兴亡”。 两侧墙上,一面是戴颙的简介。另一面是对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古琴历史的描述。听鹂山房附近的翠竹丛里有一组群雕,更是形象地刻画了戴颙与其女隐居山林,制桐木长琴(取名为“鸧鹒”,即黄鹂),携斗酒双柑于林下石旁,静听黄鹂歌啭,其情景栩栩如生。
    《千家诗》、《幼学注解》等书中记载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即由此而来。

     戴颙只生一女。戴颙死后,其女终身不嫁(剩女乎?),将其住宅改为寺庙,名招隐寺。唐代骆宾王(约627~约684年)旅游到此曾有诗云: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如斯亭与听鹂山房【1月27日多云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