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欲养而亲不在(3/11)(1月31日窗外见白日)

(2008-01-31 07:17:40)
标签:

子欲养而亲不在

情感

分类: 断想不断
子欲养而亲不在(3/11)
题记:每年元旦到春节这段日子,对我这个六旬老者而言,乃辞旧迎新之时,潸然怀旧之日 - 忆镇江苦难的童年,叹“子欲养而亲不在”!- 和泪而成。

   

    在河滨饭店的晚宴上,我把这个故事告诉诸位亲戚,他们称,从来不知道我们家曾经有过如此磨难。闻所未闻,也许是事实,因为母亲信奉处世箴言是“求人不如求己”,而且,从小当童养媳的她,对扑面而来的种种人生磨难,习惯从牙缝吐两个字:咽下!

    1984年8月,我在庐山参加一个暑假英语学习班后,取道镇江,回浙江临海的家。我特地到寿康里,寻访梁家阿姨。几十年过去,善良的梁老太,孑然孤身,白发苍苍。我叫了一辆出租车,把她接到镇江最负盛名的“宴春楼”酒家去吃饭。老人酒量不错,对饮之后,我请小姐送上一碗面条,与梁老太分食。此时,我说下面一句话,意在幽默,却酸涩无限。

    我说:当年你送的一碗“黑面”,我就没当成“叫花子”。也许,这一辈子,也许,我不会有当叫花子的希望了!说着,我先是苦笑,继而,我竟然当着梁老太和小姐的面,掉下了串串眼泪。

    今日,我再敲梁老太的门。邻居说老人上个月刚刚谢世。我怊怅唏嘘不已,想起美国一位作家的名言:

    The biggest possible regret in the world is that you can no longer find the person whom you feel compelled to pay back.

    是呀,“人之憾莫过于你极想报答某人而寻之不着也”。

    镇江童年,让我过早地尝到了“世态炎凉”,尝到了文天祥在《杜架阁》中的名句: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雁儿和巷(我家在镇江的第二个住处)的L姓邻居,让我接受的人生的第一课:人,除了有贫富之分,还有善恶之别。

    我们家从寿康里搬迁到雁儿和巷,我们已经开始念小学。夜阑人静时分,作业还未做完,隔壁L家就会准时传来一遍遍的吆喝 ---- “俊舟,美舟,来吃点心!”。

   这个吆喝声可不同寻常,对于正在做作业的我,对于肚子已经有明显饥饿感的我,生理刺激、心理刺激,双管齐下,十岁的我,开始坐立不安、开始神思游荡、腹中的咕咕声更响。见懂事的(acting his age)哥哥“岿然不动”,我才用尽心力,从吆喝产生的干扰中挣脱出来,完成最后的作业。岂料,就在即将上床睡觉的那一刻,点心的香气,开始从门缝、窗缝和壁缝里钻进屋子,扑鼻而来。饿感,有增无减,小小年纪的我,初尝失眠滋味,一边是饥肠辘辘,一边是点心飘香,这是何等的折磨!翻来覆去,我曾作痴想:要折磨一个饥汉,何必打骂?让他闻闻食品的香味……

    后来我才明白:富邻的吆喝,是在“露富”中“耻贫”。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trauma),会让人痛记终生。

    后来阅读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故事开头的男一号徘徊街头,欲检一儿童丢弃在地的咬了几口的梨子,我居然泪眼朦胧!

    记得我38岁那年,执教于浙江临海台州师专,住在叫“16间”的平房。我正在屋里潜心备课,忽闻一阵吆喝,让孩子回家吃点心去。那声音拖得很长。我,下意识地(subconsciously)放下手中的笔,“唿”地起立!开始,我莫名其妙。后来一想,也许是那遥远的童年留下的“心灵感应”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